阅读刘兰芳的《父亲点亮的村庄》(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整个秋天,父亲都开着三轮车在田地和各家的院落间往返,好像村庄最鲜活的血液。
②他一进村庄,留守的老人们便向一个地方聚集,他们一起把父亲倒在某个院落里的棒子剥皮、编成一条长龙。父亲攀上颤颤悠悠的简易木梯,从人们手里接过这条“长龙”,把它围在一根倚着房子的长木杆上,好让风和阳光把玉米体内的湿气完全抽干。父亲终于搭好,回过头来,看着大家的目光,他一定想起三十年前,不知道这样攀爬了多少回梯子,他才让一个叫做“电线”的长蛇,攀上各家的房顶,垂钓着葫芦样子的灯泡。等他把电闸推上去,整个村庄被点亮,那一瞬间,人们都沸腾了。
③现在,父亲已经不是电工。几年前电业系统调整,他这个三十年的“临时工”下岗了。得到消息的母亲很欣喜,一是父亲五十岁的身体再也不用爬电线杆,她再也不用跟着悬心;二是我们家再也不用给别人搭电费了。父亲对于这事却总是不表态。
④尽管塬上的村庄已经通了电话,修了马路,可私人煤矿一禁止,人们就像大迁移一样,先是三三两两,后来所有的劳力干脆都转向城市。有的人家整户都走了,就连学校也变成了一座空房子,留下一窝春来秋走的燕子,和一个比人头还要大一些的蜂窝。
⑤父亲本来不想离开村庄。可眼看着村里娶媳妇的彩礼一高再高。父亲想,他必须得给儿子攒点钱,帮他娶到媳妇。父亲此行要去北京,在那里打工的表叔来电话说,有地方要招两个保安,管吃管住,还给发衣服。按照纸上的地址,终于找到了在医院当护工的表叔。表叔看到他,眼睛都瞪大了,招保安不假,但是他的年纪太大,明显不合适。
⑥父亲借住在表叔临时租住的地下室里,眼瞅着口袋里的钱只出不进,父亲感觉花钱比掉块肉还难受。他必须更加节省,早上少吃一根油条,中午吃咸菜就馒头。那几天,父亲在不同的工地上辗转,终于有包工头接受了他。可父亲很快就听到工友们的怨言,他们好久没发过工资了。
⑦没过几天,父亲就在工地门口看到了焦急的表叔。当时,母亲躺在医院里,脑出血,昏迷不醒。父亲必须离开,为了照顾母亲,父亲必须回到村子里,每天做饭,喂牛,去田地里巡视,一个人承担家庭的重担。
⑧他已经不是电工了,有时候,忽然就有一辆三轮车或者摩托车停在了门口,高声喊着父亲去看看电路有什么毛病。父亲就像许多年前一样,背起电工包,拿着他的工具,匆匆跟人上了车。母亲拖着半个身子追出去,然后跟我(抱怨 报怨),也不给钱,你说他忙活个啥?从父亲拿着电工包走路的节奏,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心境,这种节奏是一种被需要的节奏,是一种数十年形成习惯的节奏,对于父亲来说,这些村庄的灯, 。
⑨经历过北京的打工生涯,父亲好像一个(窥破 看破)秘密的人一样,他再也不把这些归来人身上的光鲜当成一种高度,让自己觉得矮下去。他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们做着一些小事情,为他们家里的老人买药,帮他们把粮食种进地里,把地里的庄稼收回院子。为这事,母亲没少跟他吵嚷,就连我也不止一次说他为什么不顾自己有滑膜炎的腿。父亲每一次都答应我们不再去了,可是当村里的老人把新扯下来的玉米皮倒进我们家的牛槽,将一把自己种的蔬菜放在我们家的篮子里,在旁边静静等父亲的回答时,我们都说不出话了,只好看父亲又一次发动三轮车,载着老人摇摇晃晃行驶在秋收的路上。
⑩就在去年冬天,那场大雪把山里的公路给中断了。年三十,父亲把村子里的手电凑齐了,装进那个已经缝过好几次的电工包里,他拿着它们去迎接一群终于回家的人。清冷的夜里,背着大包小包的人看着父亲从盘山道上出现,他踩着厚雪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父亲说,那一刻,他听到了人们的欢呼,他们仿佛看到了最亲的人。
春节过后,人们同父亲一起把村里的所有道路修通,然后就各自上路。父亲去送他们回来,手里抓着好几把钥匙。村里好几户人把自己的家(嘱咐 托付)给父亲,希望他在夏天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漏雨,时不时让他们的屋子透透风。
我总想象着,某一个冬天,我们村庄所在的那个塬沉在了雪里,父亲轻轻用一把钥匙把铁锁唤醒,推开不同的门,把每一户的灯光点亮,然后他拿着手电筒,去往迎接归乡人的路上。我知道,他不仅得到一把把象征信任的钥匙,他还开启了一颗颗漂泊他乡的心。是他,点亮了村庄的眼睛。
1.依次选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报怨 窥破 托付 B.抱怨 窥破 托付
C.抱怨 看破 嘱咐 D.报怨 看破 嘱咐
2.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在朗读第①段时,很多词语值得重读,请结合“整个”“都”分析重读的原因。
(2)根据你对“父亲的心境”的理解,在第⑧段画线处补上一句话。(至少采用一种修辞,同时注意点题)
3.选出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两项
A.第②段中加点的两个“攀上”,主语都是“父亲”。
B.第③段采用反复的修辞,连用三个“再也不用”,强调了母亲听到父亲下岗的消息时的欣喜之情。
C.第④段画线句以一窝燕子、一个蜂窝凸显了一座学校的空无一人,隐隐透露出对农村成为空巢的慨叹。
D.第⑥段中加点的“终于”写出父亲找工作的艰辛,也正因为这段艰辛的经历让父亲更加体会到外出打工者的不易。
E.文中以母亲的埋怨、吵嚷、阻扰、自私自利反衬了父亲的大公无私。
4.阅读本文结尾段和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手法上的相同点及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选自《藤野先生》)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其景为仁智者④所喜,岂徒语⑤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此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④仁智者:仁人智士。⑤语:虚妄之语。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
②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素重幽居 (__________________)
④遂葺宇其上(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例句:梅溪之西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B.但微颔之(《卖油翁》)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1)仆 去 月 谢 病(主谓之间)
(2)还 觅 薜 萝(动宾之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景为仁智者所喜,岂徒语哉!
(2)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茅坤(明)的《夜泊钱塘》,完成小题。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中颔联借用“_____”与“______”等意象,渲染了孤独的氛围。
2.尾句“微吟寄短愁”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所在的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仿照活动一,将其他的活动形式补充完整。
活动一:诚信人物图片展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
(3)活动即将结束,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结束语。(6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1)文段: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以上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______所著,在这之前,作者见到了_______。
(2)在“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的读书交流会上,请你为大家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写出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 。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
(3)此物何足贵?___________________。
(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表现江水平静,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操《龟虽寿》中运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