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 让我肃然起敬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体不限(戏剧、诗歌除外);③有...

题目:        让我肃然起敬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体不限(戏剧、诗歌除外);③有真情实感。

 

范文 这样的人让我肃然起敬 秋风袅袅,木叶萧萧,又似乎有一种惆怅在空中氤氲。 他,出生于名门贵族,因才华横溢而很受怀王器重。在一个心神相同的瞬间,便吟诵出今之绝妙——“民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形容的就是他吧。他所创作的《离骚》是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所称赞。 他的满腹经纶让我肃然起敬! 他,既不是英勇杀敌的将士,也不是运筹帷幄的统帅,他只是怀王眼中一颗无用的棋子,但他却想带领楚国百姓一起抗击强大的秦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开始整理信息,关心战争局面,更加关心身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他的胸怀天下让我肃然起敬! 在这奸臣当道的国家,他的忠言进谏又有何用?怀王早已厌烦,让他离开自己身边。其实他早已可以隐居山林,做一个“袖手走天涯”“温酒煮茶”的隐士,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坚定信念,使他以才辨无双的智慧和远大志向支撑起楚国一片碧蓝明亮的天空。 他的坚持不懈让我肃然起敬!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的敢于进谏、不畏皇权与这个佞臣当道、黑暗虚假的朝廷显得格格不入。他不愿与佞臣同流合污,更不愿背叛国家,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秦王许他的荣华富贵。 他的洁身自好让我肃然起敬!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掩留。”子兰的衣襟已没于尘土,郑袖的舞衣又在何处飘拂,但螳臂当车、独木难支,以他一己之力,怎能抗击秦军的金戈铁马?郢都已破,连同他的信念一同灰飞烟灭……但,他却笑了,只是笑的是那样的苦,那样的痛心,他似乎在笑怀王的昏庸糊涂,在笑自己无法挽回楚国的失败局面……最终,他带着亡国之恨,投入了汨罗江。本应游于九天之巅的圣龙,却被永远囚于水底。 他的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让我肃然起敬! 他,就是屈原!那个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屈原!他这样的人让我肃然起敬! 【解析】 此文是半命题作文。肃然起敬:形容感动后产生的恭敬钦佩的心情和态度。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都要突出其给自己的心灵的触动,进而产生敬佩之情。半命题作文精心补题,补题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补充的内容,决定了选材,比如“有一种爱让我肃然起敬”“这样的人让我肃然起敬”“竹让我肃然起敬”等等。 如拟题目“有一种美德让我肃然起敬”。依此题目,文章要选取一件典型的事例,展现主人公身上的某一种美德。而后可以简要叙述我如何肃然起敬,结尾通过简要议论点明我为什么对这种美德肃然起敬。可以通过描写当事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当事人的美德,也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表现,诸如议论等,来侧面表现当事人的美德。在写法上,最好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方法等突出主题;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写成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文体比较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刘兰芳的《父亲点亮的村庄》(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整个秋天,父亲都开着三轮车在田地和各家的院落间往返,好像村庄最鲜活的血液。

②他一进村庄,留守的老人们便向一个地方聚集,他们一起把父亲倒在某个院落里的棒子剥皮、编成一条长龙。父亲攀上颤颤悠悠的简易木梯,从人们手里接过这条“长龙”,把它围在一根倚着房子的长木杆上,好让风和阳光把玉米体内的湿气完全抽干。父亲终于搭好,回过头来,看着大家的目光,他一定想起三十年前,不知道这样攀爬了多少回梯子,他才让一个叫做“电线”的长蛇,攀上各家的房顶,垂钓着葫芦样子的灯泡。等他把电闸推上去,整个村庄被点亮,那一瞬间,人们都沸腾了。

③现在,父亲已经不是电工。几年前电业系统调整,他这个三十年的“临时工”下岗了。得到消息的母亲很欣喜,一是父亲五十岁的身体再也不用爬电线杆,她再也不用跟着悬心;二是我们家再也不用给别人搭电费了。父亲对于这事却总是不表态。

④尽管塬上的村庄已经通了电话,修了马路,可私人煤矿一禁止,人们就像大迁移一样,先是三三两两,后来所有的劳力干脆都转向城市。有的人家整户都走了,就连学校也变成了一座空房子,留下一窝春来秋走的燕子,和一个比人头还要大一些的蜂窝。

⑤父亲本来不想离开村庄。可眼看着村里娶媳妇的彩礼一高再高。父亲想,他必须得给儿子攒点钱,帮他娶到媳妇。父亲此行要去北京,在那里打工的表叔来电话说,有地方要招两个保安,管吃管住,还给发衣服。按照纸上的地址,终于找到了在医院当护工的表叔。表叔看到他,眼睛都瞪大了,招保安不假,但是他的年纪太大,明显不合适。

⑥父亲借住在表叔临时租住的地下室里,眼瞅着口袋里的钱只出不进,父亲感觉花钱比掉块肉还难受。他必须更加节省,早上少吃一根油条,中午吃咸菜就馒头。那几天,父亲在不同的工地上辗转,终于有包工头接受了他。可父亲很快就听到工友们的怨言,他们好久没发过工资了。

⑦没过几天,父亲就在工地门口看到了焦急的表叔。当时,母亲躺在医院里,脑出血,昏迷不醒。父亲必须离开,为了照顾母亲,父亲必须回到村子里,每天做饭,喂牛,去田地里巡视,一个人承担家庭的重担。

⑧他已经不是电工了,有时候,忽然就有一辆三轮车或者摩托车停在了门口,高声喊着父亲去看看电路有什么毛病。父亲就像许多年前一样,背起电工包,拿着他的工具,匆匆跟人上了车。母亲拖着半个身子追出去,然后跟我(抱怨 报怨),也不给钱,你说他忙活个啥?从父亲拿着电工包走路的节奏,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心境,这种节奏是一种被需要的节奏,是一种数十年形成习惯的节奏,对于父亲来说,这些村庄的灯,                      

⑨经历过北京的打工生涯,父亲好像一个(窥破 看破)秘密的人一样,他再也不把这些归来人身上的光鲜当成一种高度,让自己觉得矮下去。他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们做着一些小事情,为他们家里的老人买药,帮他们把粮食种进地里,把地里的庄稼收回院子。为这事,母亲没少跟他吵嚷,就连我也不止一次说他为什么不顾自己有滑膜炎的腿。父亲每一次都答应我们不再去了,可是当村里的老人把新扯下来的玉米皮倒进我们家的牛槽,将一把自己种的蔬菜放在我们家的篮子里,在旁边静静等父亲的回答时,我们都说不出话了,只好看父亲又一次发动三轮车,载着老人摇摇晃晃行驶在秋收的路上。

⑩就在去年冬天,那场大雪把山里的公路给中断了。年三十,父亲把村子里的手电凑齐了,装进那个已经缝过好几次的电工包里,他拿着它们去迎接一群终于回家的人。清冷的夜里,背着大包小包的人看着父亲从盘山道上出现,他踩着厚雪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父亲说,那一刻,他听到了人们的欢呼,他们仿佛看到了最亲的人。

春节过后,人们同父亲一起把村里的所有道路修通,然后就各自上路。父亲去送他们回来,手里抓着好几把钥匙。村里好几户人把自己的家(嘱咐 托付)给父亲,希望他在夏天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漏雨,时不时让他们的屋子透透风。

我总想象着,某一个冬天,我们村庄所在的那个塬沉在了雪里,父亲轻轻用一把钥匙把铁锁唤醒,推开不同的门,把每一户的灯光点亮,然后他拿着手电筒,去往迎接归乡人的路上。我知道,他不仅得到一把把象征信任的钥匙,他还开启了一颗颗漂泊他乡的心。是他,点亮了村庄的眼睛。

1.依次选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报怨   窥破   托付 B.抱怨   窥破   托付

C.抱怨   看破   嘱咐 D.报怨   看破   嘱咐

2.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在朗读第①段时,很多词语值得重读,请结合“整个”“都”分析重读的原因。

(2)根据你对“父亲的心境”的理解,在第⑧段画线处补上一句话。(至少采用一种修辞,同时注意点题)

3.选出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两项

A.第②段中加点的两个“攀上”,主语都是“父亲”。

B.第③段采用反复的修辞,连用三个“再也不用”,强调了母亲听到父亲下岗的消息时的欣喜之情。

C.第④段画线句以一窝燕子、一个蜂窝凸显了一座学校的空无一人,隐隐透露出对农村成为空巢的慨叹。

D.第⑥段中加点的“终于”写出父亲找工作的艰辛,也正因为这段艰辛的经历让父亲更加体会到外出打工者的不易。

E.文中以母亲的埋怨、吵嚷、阻扰、自私自利反衬了父亲的大公无私。

4.阅读本文结尾段和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手法上的相同点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选自《藤野先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其景为仁智者所喜,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此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④仁智者:仁人智士。⑤语:虚妄之语。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势竞__________________

②窥谷忘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重幽居 __________________

葺宇其上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例句:梅溪西

A.大兄何见事晚乎(《孙权劝学》)   B.但微颔(《卖油翁》)

C.何陋有(《陋室铭》)             D.山川美(《答谢中书书》)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1)仆 去 月 谢 病(主谓之间)

(2)还 觅 薜 萝(动宾之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景为仁智者所喜,岂徒语哉!

(2)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茅坤(明)的《夜泊钱塘》,完成小题。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中颔联借用“_____”与“______”等意象,渲染了孤独的氛围。

2.尾句“微吟寄短愁”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查看答案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所在的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仿照活动一,将其他的活动形式补充完整。

活动一:诚信人物图片展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

(3)活动即将结束,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结束语。(6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文段: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以上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______所著,在这之前,作者见到了_______

(2)在“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的读书交流会上,请你为大家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写出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