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3)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5)两岸石壁,___________________。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6)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8)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0)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11)_____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2)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汝心之固,__________________,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4)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15)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17)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18)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19)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2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后,我们告别熟悉的旧生活,离别曾经的老朋友,进入陌生的新环境,开始人生的新历程。在这里,有那么多新同学,友谊的种子就在不经意间悄悄播下、渐渐萌发。
请以“我的新朋友”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1)文体自选(除诗歌外);(2)不得抄袭、套作;(3)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根据语境,补全对话,不超过60字。
放学路上,甲乙丙三同学展开讨论。甲说:“现在的作业少了,时间多了,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看课外书了!”乙说:“时间多了难道只是给你看课外书的吗?学生嘛,还是应该看课本!”丙说:“你们说的都不完全对,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宿牛群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供③晚厨。
(注释)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通“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写出雨后蘑菇怎样的特点?
(2)诗歌的后两句饶有生活情趣,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朝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李业过山路,值暴雷雨,投村舍避之。邻里甚远,村家只有一小童看舍,业牵驴拴于檐下,及稍霁①,已暮矣。小童曰:“阿翁即欲归不喜见宾客可去矣。”业谓曰:“此去人家极远,日势已晚,固不可前去也。”须臾②,老翁归,见客欣然,留止宿。既晓恳留,欲备馔,业愧谢再三。因言曰:“孙子云阿翁不爱宾客,某又疑夜前去不得,甚忧怪及。不意过礼周旋③,何以当此?”翁曰:“某家贫,惭于接客,非不好客也!”
(注释)①霁:雨停止,天放晴。 ②须臾:一会儿。 ③周旋:交际应酬;打交道。
1.(乙)文中李业决定留宿的原因,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A.地方偏僻,无处安顿 B.已经日暮,夜行困难
C.老翁好客,欣然挽留 D.饭食已备,盛情难却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去”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此去人家极远 D.某又疑夜前去不得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阿 翁 即 欲 归 不 喜 见 宾 客 可 去 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某家贫,惭于接客,非不好客也!
5.在待客之道上,两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内容谈两点体会。
爷爷的芦苇荡
汪去
①奶奶去世后,爷爷还是不肯搬到新造的楼房,一个人孤零零守在村头那间红砖搭建的小房子里。
②爷爷的房子前,有一大片湿地,生长着大片芦苇。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似乎大风一吹,它们就得到了养料,嗤嗤地往上蹿。每年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爷爷会套上他的塑胶防水鞋,一头扎进芦苇荡然后朗声喊道:“今年的苇叶长的不赖啊!”身上挂满新打的苇叶,看起来像个白发绿巨人。
③每当此时,爷爷都很开心。幼时放学归来,我会帮他整理苇叶,把这些绿叶子从头到脚捋平,几十片一组,码齐。再用藤条植物的青皮做细绳,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紧。一把可以卖五毛钱。每年端午前,光这些苇叶,就可以为他换来几百块吃药的钱。
④但是,老头很倔,即便年过七十病患缠身,也绝不是那种凡事都找儿子伸手要钱的主。我总以为,爷爷不肯搬离这个小房子,是舍不得大自然发给他的一年一次的“私房钱”。
⑤今年端午回家,路过芦苇荡,看见爷爷正独坐着抽烟。当年让我当马骑的宽阔后背,如今佝偻得让人心疼。我帮他点上一根烟,爷孙俩盘腿坐在新鲜的泥土上,爷爷手里握着一张褪色的照片,像握一片风干的鱼皮。照片上的爷爷身着那件穿了多年的白衬衣,看得出奶奶也是“盛装出镜”。背景是再熟悉不过的芦苇荡,只不过很小的一片而已。
⑥“你可知道,这片芦苇,就是你奶奶种下的。”爷爷手里摩挲着照片对我说:“那时候穷啊,到了端午节吃不起粽子,你爸和你叔,看见别人吃,就哭喊着闹。你奶奶就栽了几棵芦苇,自己打苇叶,自己包粽子吃。”
⑦是的,奶奶包的粽子,温润过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胃与心。她亲手挑选糯米、蜜枣、白糖,地锅里柴火烧旺,架上过年时蒸馒头的大笼屉,厨房里蒸汽缭绕,处处浓郁着苇叶的清香和米粒的糯香。
⑧但是自从奶奶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后,这种独特的美味就再也尝不到了。奶奶在床上熬了七年。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工作,爷爷变身全职保姆。等到奶奶灯干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⑨仲夏的清风穿行而过,几只红嘴水鸟受到惊吓,小腿一蹬,呼哧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繁华褪尽的芦花荡着秋千从枝头飘下,落的爷爷的白头发上,也落在那张旧照片上。
⑩苇叶“沙沙”响,似乎在说老人之所以“不近人情”地坚守老屋,和老天爷给的“私房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守在这里,无非是为了每天多看一眼这片芦苇。对于爷爷来说,这片充满灵性的芦苇荡,是他和奶奶的生活从贫穷走向殷实的见证,是酸涩而又馥郁的岁月记忆,是相濡以沫的真情,是年复一年尝遍荣枯却从未凋零的丰碑。
1.文章围绕“芦苇荡”写了爷爷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等到奶奶灯干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⑨自然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加点的短语“酸涩而又馥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