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刘庭式娶盲女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后庭式...

(甲)刘庭式娶盲女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后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盲女,与之偕老。

——吴曾《能改斋漫录》

(乙)

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式读书登科。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盲,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契(qiè)阔:离合,聚散,偏指离散。②申:陈述,说明,这里是“重新提起”的意思。

1.阅读两文,写出甲、乙两文中意思相近的句子并标出词语。

后庭式及第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女因病双

(3)___________________

岂可以翁死子疾而

女家躬耕

田家

 

 

 

2.用原文填空。

刘庭式“卒娶盲女”的原因可用“(1)____________”和“(2)____________”两个短语来概括。

3.“纳”和“娶”都有把女子接过来成亲的意思。结合古代“娶妻纳妾”的说法,分析当事人说话和行动时的心理。

4.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苏子瞻爱其义”,结合两篇文章。阐述一下刘庭式的“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1. (1)廷式读书登科 (2)其女以疾,两目皆盲 (3)岂负吾初心哉 2. 成约 心许之 3.有的人劝刘庭式娶乡人幼女,是觉得刘庭式科举考的身份地位,不应该娶一个盲女,就算是盲女的妹妹,也是高攀刘庭式,形象地刻画了一般人的心理;而刘庭式认为既然已经许诺娶盲女,就应该平等相待,绝不能因自己地位的改变违背。 4.不违背诺言:未科考前的约定,哪怕之后科考成功地位提升也遵守诺言娶了盲女。有情有义,当女子家因为疾病和身份,不敢高攀时,刘庭式坚决不答应。不因为自己身份的变化而改变初衷。正义正直,能正确面对别人的好心提醒。(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文言文中的探询词的理解。 (1)“后庭式及第”的意思是:刘庭式参加科举考试中选。其中的“及弟”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与乙文中的“廷式读书登科”中的“登科”的意思相近,是“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2)“两目皆盲”的意思是:两眼都瞎了。“盲”指眼瞎。“女因病双盲”中的“盲”意思相同。 (3)甲文中“岂负吾初心哉”中的“负”是“违背”的意思;乙文中“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中的“背”是“背叛”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现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具体内容,用原文词句填写作答。本题依据“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和“吾心已许之矣”两个语句中的“既成约”和“心已许之”可归纳概括作答。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心理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作答。从【甲】文看,刘庭式中举前与邻家有婚约,但中举后,其女眼瞎了,有人规劝刘庭式迎娶那家的小女儿,是因为觉得刘庭式科举考试取得功名,依其身份和地位,不应该再娶一个盲女,就算是盲女的妹妹,也是那家高攀了,形象地刻画了一般人的“门当户对”心理;而刘庭式则认为:既然自己与“盲女”的婚约,就应该迎娶盲女,不能因自己地位的改变约定,想的是人要守信,不能违背约定。从【乙】文看,朝廷命官刘廷式与邻居家一女儿有婚姻。后来廷式读书考中进士科,回乡里寻访邻家老人及其女儿,得知老人去世,其女也因病而双目失明,廷式重申以前的婚约,而女子的家人认为身份地位不相称,不敢与士大夫通婚。而廷式坚持不退婚,最终与其女成了婚。与【甲】文所表现的当事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据此分析作答。 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分析作答。“苏子瞻爱其义”中的义,重点是刘庭式的信守约定、有情有义和正直。解答时重点结合【甲】文中对刘庭式的行为举止和背景环境中去分析。刘庭式科举前后没有改变自己的承诺约定,说明他是一个信守约定的人;当得知女子家境贫穷且眼瞎,并没有嫌弃,而是依然迎娶,说明他是一上有情有义的人;从刘庭式坚持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据此理解概括出苏东坡所说的“义”内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怀念圣陶先生

吕叔湘

①圣陶先生想编一本讲文法的书,就来征求我的意见,我答应试试。

②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

③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故事。1949年初,开明书店收到魏建功、萧家霖等几位先生从北平寄来的编字典的计划。圣陶先生认为计划很好。这就是后来由附设在出版总署内的新华辞书社出版的《新华字典》,那时候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新华字典》出版之后,新华辞书社并没有解散,圣陶先生打算让这个班子继续编别的辞书,并且希望建功先生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继续领导辞书社的工作,建功先生不肯,态度很坚决。后来有一天圣陶先生跟我闲谈,谈起这件事,他说:“难道在大学里教课一定比编字典的贡献大吗?”

④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时候,我被分配到语言研究所,做语法研究工作,在圣陶先生的推荐下编《语法修辞讲话》。忽然有一天接到圣陶先生一个电话,说是某方面的指示,要写一篇批判《语法修辞讲话》的文章,并且点名要圣陶先生写。圣陶先生在电话里说,这篇文章他不会写,“解铃还是系铃人,还是请你勉为其难吧,署名当然还是署我的名字。”这可把我难住了。对于《语法修辞讲话》我也不怎么满意,可是我的不满意跟那位不知道名字的发指示的同志的不满意,大概不是一回事。所以这篇文章很难写,既要让考官满意,也得让挨批者不太难堪,

⑤《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引起了一阵“语法热”,一两年内就出版了十来种语法书。圣陶先生大概也看过几种,好象都不满意,有一天跟我说:“能不能写一本不用术语的语法书,容易懂,而且实惠?”我说:“不用术语恐怕办不到,少用几个,象“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等,也许能够办到,至于实惠,也就说对说话、作文有帮助,那就更难了。”圣陶先生当然没有叫我试写,我可偷着试过好几次,都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

⑥圣陶先生和王伯祥先生是幼而同学,长而共事,交情很深,伯祥先生那时候身体不好,在家里很寂寞,圣陶先生常常去看望他,有时候乘公共汽车,有时候步行。二位老人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⑦叶圣陶先生不是以书法知名的,可是书以人重,来求墨宝的还是很多,我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得到他一副篆书短联,是楷书写的。

华西初访犹如昨,既接清芬四十年。邃密深沈殊弗逺,魂存虚愿欲齐贤。

并臻信达兼今推,译事群饮夙擅场。颇冀移栽名说部,俾因橡笔得深赏。

⑧这里既有溢美之词,也有勉励的话,希望我翻译外国名著。但时间不由自己支配,最终作罢,在这以前,圣陶先生也曾经在我女儿吕霞写的《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的前边题过一首《洞仙歌》,那些短篇是原先发表在《开明少年》上,后来剪贴成册的。

⑨我最后一次晤见圣陶先生是1987年9月8日。这一年他的健康情况比较稳定。最近几年,他常常住院,我也没放在心上。二月十六日早晨,志公同志来电话,说叶老去世了,我后悔没早去医院。第二天我自己患感冒躺下了,追念往事,做了一副挽联:

交情兼师友,四十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

道德寓文章,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

⑩下联是天下的公论,上联是我个人的感受,可是我相信,象我这样受过圣陶先生言谈的影响行事的感染的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啊!

(选自吕叔湘《怀念圣陶先生》,有删改。)

1.略读文章,请按照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基本结构。

2.略读文章,需要关注到一些过渡总结的句子,请摘录一处这样的句子,并写出此句的作用。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加点词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用墨笔描清楚。

(2)伯祥先生那时候身体不好,在家里很寂寞,圣陶先生常常去看望他,有时候乘公共汽车,有时候步行。

4.文章最后一段,“象我这样受过圣陶先生言谈的影响、行事的感染的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啊!”请从“言谈的影响”和“行事的感染”中选择一个,结合此文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海底两万里》节选,联系整本书内容,按要求完成。

(甲)

包扎好这个不幸的船员之后,我还为他调整了一下他头上的调带,然后转身问尼摩艇长:

“他是怎么受得伤?”

“这无关紧要!”艇长支支吾吾地回答,“鹦鹉螺号的一次碰撞,震断了一根操纵杆,正好砸在这名船员的头上。你觉得他的伤势如何?”

“您尽管说,”艇长对我说,“他听不懂法语。我最后看了一眼生命垂危的船员,然后回答:“他最多只能活两个小时。”

“无法救治了?”

“毫无办法!”

尼摩艇长的手颤抖起来,几滴泪珠从眼眶里滚落下来,可我一直以为他生来就不会掉泪。

……

第二天早晨,我又到了平台上,尼摩艇长比我先到。他一看见我,就朝我走来。

“教授先生,”他问我说,“今天,您同意做一次海底旅行吗?”

(乙)

那个被紧紧缠住的不幸船员,被吸盘吸得牢牢的,被那只巨大的触角举在半空中随心所欲甩来晃去的。他气喘吁吁,喘不过气来了。

尼摩艇长奋不顾身地冲向章鱼,一斧头就砍下了一只触角,全体船组人员用斧头在奋战。我和加拿大人、龚赛伊握着手中的武器拼命地往一个个肉坨上砍或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怪味。真是可怕极了。

这条章鱼的八根触角被砍断了七根。仅剩的那根触角在半空中弯来转去的,挥动那个船员就像舞动一根羽毛那样轻松。正当尼摩艇长和大副要向这根触角冲去的时候,这条章鱼喷出了一股从它腹部的墨囊中分泌出来的浅黑色的液体。我们一下子就瞎了,什么也看不见了。等这团“乌云”散尽后,章鱼卷着我那个不幸的同胞,已经不知去向!

于是,我们忍无可忍,把满腔的怒火全部发泄在这些海怪身上。尼德·兰百发百中,又击中章鱼的海蓝色眼睛,戳破了它们的眼珠。可是,我这个勇敢的伙伴突然因躲闪不及而被一条大章鱼的触角掀倒在地,那条可怕的章鱼向尼德张开血盆大口。我赶紧上前搭救。可是,尼摩艇长赶在了我的前头,抡起手中的斧头深深地砍进了章鱼巨大的牙床骨。加拿大人奇迹般地获救了,赶忙从地上爬起来,将鱼叉整个地捅进了章鱼的三颗心脏。

“我应该报答你!”尼摩艇长对加拿大人说。

这场战斗持续了一刻钟。

尼摩艇长浑身是血,站在舷灯旁一动不动,呆呆地看着吞没了他的一个伙伴的大海,大颗大颗的泪珠从他的眼睛里淌了下来。

                                                (丙)

巨大的战舰在慢慢地下沉。突然,一声爆炸。压缩空气炸飞了战舰的甲板,好像爆炸发生在底舱。

这时,这艘不幸的战舰加快了下沉的速度,随后,这团黑影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战舰上全体官兵的尸体也随之被一个巨大的旋涡卷入海底……

这个可怕的伸张正义者,名副其实的复仇天使还在张望。当一切结束之后,尼摩艇长向他的房门走去,推开房门,进了房间,我目送着他。

在他房间底端的护墙板上,在他心目中的英雄的肖像底下,我看见一张一个年纪尚轻的妇女和两个小孩的半身照片。尼摩艇长对着这张照片凝视了片刻,向他们伸出双臂,然后跪倒在地上哽咽起来。

(选自《海底两万里》译林文学出版社,沈国华等译,有删减)

1.选文甲,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去做的“海底旅行”具体指什么事情?请简要概括。

2.凡尔纳塑造人物形象角度多元,手法多样,请品读画线句子,写出批注。

3.以下是学生对尼摩是否英雄的辩论。结合有关情节,写出你的理解和评价。

学生A:我认为尼摩是英维,绝顶智慧又享有绝对的权威,善良正直,无私奉献,面对危难,身先士卒,英勇无畏,是人类的英雄。

学生B:我不赞同。英雄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可尼摩船长独断专行,报复心强,为了复仇,让战舰上的所有人陪葬,这还算英雄吗?

 

小贴士:在惊慌乱逃的人群中,总有第一个勇敢者冲出,停下来扶人站起,在风暴中闪出自己的眼神。英雄的素质铸成于转瞬之间的危难之中。

——(美)斯蒂芬斯曾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整本书和你的阅读体验,探究科幻小说中科学和幻想的关系。

(创作时间)《海底两万里》先以连载的形式,从1869年3月20日到1870年6月20日在艾泽尔的《教育和娱乐》杂志上与读者见面。

(构思来源)鹦鹉螺号的构思来自在塞纳河进行的潜水艇试验以及1867年世界博览会展示的潜水艇。

(科技之光)

(1)1875年,约翰·霍兰成功研制了第一艘机械动力潜艇。

(2)1879年,电灯问世。

(3)1897年5月,约翰·霍兰又研制成功了一艘汽油发动机推进的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用电动机,蓄电池一旦用完,必须浮出水面充电。

(4)2017年,我国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其性能基本接近“鹦鹉螺号”,而当时距离1869年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已有149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从主题思想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电影结局的合理性。

A.打着面小旗,祥子低着头,嘴里叼着烟卷,似笑非笑地随着大家走,一声也不出。到非喊叫几声不可的时候,他会张开大嘴,而完全没声,他爱惜自己的嗓子,对什么事他也不想用力,因为以前卖过力气而并没有分毫的好处。在这种打旗呐喊的时候,倘若遇见点什么危险,他头一个先跑开,而且跑得很快。他的命可以毁在自己手里,再也不为任何人牺牲什么,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样毁灭个人,这是个人主义的两端。

——老舍《骆驼祥子》原文结尾

B.祥子正在弯着腰在地上捡烟头时,被旁边一位强壮有力的、正拉着车的年轻车夫撞了一下,祥子抬起头,久久地凝望着这位年轻的车夫。

——《骆驼祥子》电影结尾

 

查看答案

《骆驼祥子》中,钱被孙侦探抢走前后,祥子发生了许多事。下列事件中发生在钱被抢之前的是哪一项?并简述缘由。

A. 祥子牵回三匹骆驼    B. 祥子和虎妞结婚

C. 小福子上吊自杀    D. 祥子买了二强子的车

理由:

 

查看答案

运用排比和短语结构的知说,选择恰当的选项

雕刻家的意思,随随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要雕就得把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来,让看见石像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_____________。

A.认识这位英雄   特别明白英雄   经常崇拜英雄

B.明白这位英雄   崇拜这位英雄   认识这位英康

C.认识这位英雄   明白这位英雄   崇拜这位英雄

D.特别明白英雄   认识这位英雄   经常崇拜英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