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国外,中国士兵的名声很差。许多人认为他们的枪主要是装饰品,他们唯一打的仗是用鸦片烟枪打的;如果有步枪交火,都是事先商定,朝天开枪;战局用银洋决定胜负,士兵用鸦片发饷。对过去的大部分军队来说,这种说法有一部分确是如此,可是现在装备良好的第一流中国士兵(红军白军都是如此),不再是滑稽戏中的笑话了,这在不久就会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未能击退日本的进攻并不是判断的标准:除了上海曾经进行过后来受到破坏的抵抗以外,迄今没有进行认真的抵抗。
②中国依然有着很多滑稽戏式的军队,但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型中国战士,他们不久就会取代那些旧式的战士。内战,特别是红军和白军之间的阶级战争,付出的代价一直很高,打得往往很猛烈凶狠,双方都没有宽恕或妥协的余地。中国这十年的内争,如果说别无成就,那至少已建立了对运用现代技术和战术有经验的一支战斗力量和军事头脑的核心,这不久就会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再能够被看作是银样蜡枪头了。
③问题从来不在于人材本身。我在一九三二年的淞沪战役中就知道,中国人同任何别国的人一样能打仗。撇开技术上的局限性不谈,问题完全是统帅部自己没有能力训练麾下的这种人材,赋与军事纪律、政治信念和致胜意志。红军的优越性就在这里——它往往是战斗中相信自己是为一定目的而作战的唯一一方。红军在建军的教育工作方面的成功,使他们能够抵抗住敌人的在技术上和数量上的巨大优势。
④中国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这在长征中已经表现了出来,这也在红军日常生活的严格要求上表现出来。可能也有外国军队能够吃得消这种同样的风吹雨打、食物粗砺、住所简陋、长期艰苦的生活,但我没有见过。我对美、英、法、日、意、德的军队都比较熟悉,但是我相信只有最优秀的军队才能吃得消红军战士这样紧张艰苦的日常条件。
⑤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往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虽则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是刷了白粉的泥土。他们难得有桌子或书桌,把砖头或石头堆起来就当椅子用,因为大部分家具在敌人撤退以前就给毁坏或运走了。
⑥每一个连都有自己的炊事员和后勤部门。红军的饮食极为简单。咖啡、茶、蛋糕、各种糖果或新鲜蔬菜,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东西,他们也不想。咖啡罐头比咖啡更有价值;没有谁喜欢咖啡,它的味道象药一样,但是一个好罐头却可以做成一个耐用的饭盒!热开水几乎是唯一的饮料,喝冷水受到特别禁止。
⑦红色士兵不作战时,一天到晚都很忙,实际上,在西北,象在南方一样,经常长时期没有活动,因为占领一个新地方后,红军就要休整一两个月时间,成立苏维埃或者进行其他的“巩固”,只派少数人去前哨值勤。敌人除了定期发动大“围剿”以外,几乎总是处于守势。但是在红军和敌人各自的攻势之间往往有很长间隙的闲暇。
⑧红军士兵不作战或不值勤时,每星期休息一天。他们五点钟起床,晚上九点钟吹“熄灯号”睡觉。每天的时间表包括:起床后即进行一小时的早操;早餐;两小时的军事训练;两小时的政治课和讨论;午餐;一小时的休息;两小时的识字课;两小时的运动;晚餐;唱歌和开小组会;“熄灯号”。
⑨跳远、跳高、赛跑、爬墙、盘绳、跳绳、掷手榴弹和射击方面的激烈竞赛,受到鼓励。看了红军跳墙、跳杆和盘绳,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报纸因为他们行动敏捷和爬山迅速而给他们起了“人猿”的绰号。由班到团,在运动、军事训练、政治常识、识字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集体竞赛中,都颁发奖旗。我在获得这类荣誉的部队的列宁室里,看见这些奖旗陈列在那里。
1.选文开头第①节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请结合选文说说,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判定中国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种装备良好的新型中国战士的?
3.选文所介绍的红军日常生活的点滴,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①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②。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③,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④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⑤,鼓若山腾,浚波⑥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卷四 河水》)
(注)①灭:淹没。②隥(dènɡ):登山的石级。③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④返:通“反”,反复,重叠。⑤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⑥浚(jùn):通“骏”,疾速、疾驰。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北登孟门:__________ ②河中漱广:__________
③巨石临危:__________ ④素气云浮: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例句:谓之孟门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B.春冬之时(《三峡》)
C.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D.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实 为 河 之 巨 阸
3.翻译下列句子。
(1)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4.下面链接材料和文中划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链接材料: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王孙,指贵族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1.请简要分析“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的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或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句把送别时间、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B. 诗的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是诗中人“相送罢”后内心情感的流露。
C. 诗的三四句以实写把别后离情未去、盼归之情已上心头的心理表达出来了。
D.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诗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综合性学习。
近日,我校开展了“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活动,你也参与其中,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引经据典话诚信)下列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关于“诚信”的句子,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_______)
①人背信则名不达。
②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③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⑥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2)(环顾身边思诚信)王老师是诚实守信模范,下面是“湖源”广播台的小记者对她的采访,请你结合语境,帮忙完成。
小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
王老师:比如平时对同学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履行,考试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将诚信落实在点滴行动中。
小记者:谢谢您!
(3)(撰写报道传诚信)小华同学针对这次活动写了一篇广播稿投给学校“湖源”广播台。稿件有一些问题,请帮他完善。
_______________,创诚信校园
a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近日,我校开展了诚信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中,我们召开了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分享了诚信小故事,诵读了诚信名言,设计了诚信主题板报。老师积极鼓励我们发现身边的诚信事迹,记录诚信案例。在多种活动中,b我们全部能明白诚信的意义,懂得诚信的重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的美德,这次活动是对每位学生人格的提升。
学校为此还开展了诚信学生、诚信班级的评比活动,强化学生的诚信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①请为广播稿补写标题上半句(要求上下句对称)______________。
②文中b处有一个词语不符合广播稿用语,听了音容易误解,请指出来改正:___________。
③广播稿中a处有动宾搭配不当的语病,请指出来改正: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⑴____________国籍)记者___________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___________。
⑵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_________) (_________)
A.“他是个大个子,像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这个人物是林彪 。
B.“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这个人物是彭德怀。
C.作者第二次见毛泽东的时候,他正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路旁的行人一起走。
D.“人生五十岁始”的是徐海东 ,他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求学时的老师。
E.“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周恩来。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_____________,猛浪若奔。
②夕日欲颓,_________。
③_______,良多趣味。
④________,志在千里。
⑤大自然的美景能传达诗人的情绪。如《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崔颢用明丽的景色反衬思乡之情;《渡荆门送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李白化静为动,表达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