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
材料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在青少年中尤其如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一用来调侃“手机控”的段子,如今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社交病”,如:惧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在手机聊天、游戏中获取廉价且暂时的快乐。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不少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三:手机其实不是我们焦虑爆棚、毁掉青春的罪魁祸首,它只是为你的拖延症提供了一个暂时回避的理想出口。你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关手机什么事?毁掉你的是重度拖延与不自律。
材料四:有一群人,他们懂得将手机里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用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分类储存,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考,将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这类人往往拥有很强的自制力。
(1)以上材料针对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赞同上面的哪一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买馒头
(林清玄)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于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⑪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⑫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⑬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⑭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望。
⑮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
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请分点概述。
2.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的句子。请赏析第⑬段中的画线句。
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选出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每个人的角色不同,身份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社会地位等存在差异,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积极健康的生活。
B.老人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小岛上卖馒头,或许这样的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年少时的期望,但是老人乐观知足,老人凭着自己的手艺生活,诚实信用,不昧良心。所以每天认真生活的老人是欢喜的,而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敬佩。
C.老人的馒头卖的便宜,没有买到馒头的人因为没有占到便宜而失望。
D.原文中有“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一句话,应该将它放在⑫⑬段之间。
E.“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就是说,只有在买馒头时,我们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积极乐观。
4.根据上文与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资料链接:
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选自《求好》,作者林清玄)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②见而哂③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④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⑤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⑥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⑦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迭也。”行者服而退。
[注]①息:呼吸。②行者:过路人。③哂(shěn):讥笑。④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⑤所以:用什么方法。⑥术:方法。⑦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2.翻译下列句子。
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根据课文默写。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②中庭生旅谷,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③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④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⑤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何间焉 间:参与。
B.小惠未徧 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
C.小大之狱 狱:案件。
D.故克之 克:克服。
2.“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
A.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 B.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D.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于江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这些石鱼和碑刻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的变化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因此白鹤梁成为三峡库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损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最后提交审议的石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相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没有很好地实现文物保护的初衷。葛院士在总结各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方案。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
1.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年以来长江的枯水位。
B. 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 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 石梁上反映长江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2.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 )
A. 白鹤梁的石鱼和诗文碑刻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 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 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 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的强大压力。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白鹤梁平时隐没在水中,每年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一次。
B. 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不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贵的水文资料。
C. 直到三峡工程开工的时候,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得还算完好。
D. “就地淤埋,岸边复制”也是保护白鹤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