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食》,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1)____→给“我”压岁钱→(2)____→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1. 教“我”磨面作饼 病中思念爷爷 2.(1)一个“流”字写出了山茶遍野,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充满生机的情态。 (2)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羞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解析】 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然后将要填写的情节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第二段在写“我”在奶奶的带领下,摘艾叶;第三段写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第五段主要写奶奶给“我”压岁钱的事;第六段写奶奶荒年清明节,卖掉玉佩,换来粮食做艾饼;第七段写了奶奶得病时对爷爷的思念;第八段写奶奶临终也不说出玉佩的去向。 2.①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题目要求从遣词造句角度来分析句子。“流”这一动词来描与山茶的颜色,很明显是化静为动的写法,以此来突出春雨滋润下叶嫩,花色的鲜艳的特点。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此题按,首先要求先判断修辞,再分析效果。句子中的“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句式相同,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气势,以此来突出老屋都是“泥”制的,引起“我”的回忆,让“我”眷恋,表现了“我”对老屋的情感深厚,流露出对奶奶的深深怀念。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句子意思,明确句中的“你个外人”指的是谁。根据奶奶语言的后半句,可知这里的“外人”指的是爷爷。前句“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可以判断病中的奶奶是想起了与爷爷之间的往事,那“红晕”便是想起往事的“羞”态,由此可知奶奶是爱着爷爷的,说这话时心里无比幸福,犹如初见爷爷时满脸娇羞,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知前文暗示玉佩去向是在第⑥段:“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做出的“艾叶饼”是奶奶用她最珍爱的物品换来的粮食做的,奶奶对家人一字未提,临终也不说玉心佩的去向,这就为下文找不到玉心佩的情节作铺垫,表现她爱的深沉,对家人的爱之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题跋:绵廷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宮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的“签名”,只能愉偷的把名宇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來,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面——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 "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唉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 《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1.请简要槪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

2.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⑥段写《淸明上河图》有何作用?

4.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注:①羸:(léi)缠绕。滕(téng):绑腿布。蹻:(qiáo)草鞋。意思是裹着绑腿布,踏着草鞋。②橐:口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引锥自刺其____

(2)有说人主____

2.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限两处)。

妻 不 以 我 为 夫 嫂 不 以 我 为 叔 父 母 不 以 我 为 子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谈谈本文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柳枝词

宋代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画舸():即画船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的画面。

2.结合三、四两句内容,分析“载”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读《昆虫记》片段,回答问题。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来……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张开,它的翅膀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帆船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1)这部著作作者是法国的    ,这部作品被誉为“    ”,被鲁迅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本选段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螳螂    时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螳螂    的特点。

(2)这部作品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结合选文和原著其他篇目举例说明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的。

读《朝花夕抬》有关段落,回答问题

材料三:我似乎着一个,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到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材料三中“四本小小的书”是《    》,文中的“她”是指   

(4)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还提到了一本书——《二十四孝图》,作者对《二十四孝图》中的“孝”如何评价怎样,请举例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宝城初中举行“我爱经典”系列读书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每一次触摸书本,我们都心存一份感动,每一读书,我们的心灵都经受净化……宝城初中八(20)班正在举行“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去完成以下任务。

(1)各小组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对活动的感悟,已经给出了上联,请为其补出下联。

上联: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下联:________

(2)有同学在学校论坛里发起了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表。

选书的信息渠道

认同率

所读书的内容

认同率

自己逛书店、图书馆

68%

时事政治

17.4%

老师、朋友推荐

12.1%

文学历史

15%

媒体广告、书评

17.7%

娱乐休闲

32.5%

家长要求

2.2%

武侠玄幻

35.1%

 

上表反映出的某校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两个心理特点是:

________

________

(3)小宁同学在论坛里发了下面的帖子,请你在“回复”中劝说她积极地阅读名著。

(帖子)我觉得名著都是长篇大论,读起来太费劲,还是看漫画比较轻松。

(回复)________

(4)郝憧憬同学申请书有三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

 

申请书

尊敬的校文学社: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成立了“我爱经典”课外兴趣写作小组。本人喜欢诵读,并有一定的写作基础,请求参加“我爱经典”写作小组,以此来提升诵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恳请校文学社必须批准。

此致

敬礼

2020年3月20日

申请人:八(20)班郝憧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