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

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

⑧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从文段描写的内容看,老山界山路的特点、山势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中“缀”换成“挂”可否?为什么?

3.①⑦两节写景,观察点有何不同?请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第⑧段中,作者前面说“就是寂静”,后面却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写是否矛盾?

5.红军长征七十多年后,崔永元带着21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再次踏上长征路,他们沿着70多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走向终点,并完成各类体验活动、采访活动及若干公益任务。对此很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材料选自“新浪网”,假如请你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发表自己对这一行动的看法,你将如何说?

(材料一)长征不仅是中国的壮举,更是世界的奇迹,我们有理由来发扬这种精神,我建议把它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定期组织活动,让全世界人民都来参加这项比马拉松还厉害得多的运动,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91岁高龄的李中权将军曾参加过长征,他告诉选手们:“我当年长征时,才二十出头,真的是吃过草根,吃过皮带。你们重走长征路是继承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千秋万代传下去。”

(材料二)除了走路外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给准备船;洪水过了再下水;爬山给准备向导、绳索并提供天气预报……有医生全程跟踪,没有任何危险。这是什么长征呀?分明是在作秀。

(材料三)崔永元坦承:“的确,现在长征路线的交通等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变,也没有敌人在追我们,但是如果他们认为这是在炒作,那请他们来走一回。我们不光是用脚在行走,更是用心在丈量,在体会一种精神!”

 

1.曲折迂回 陡峭险 2.不可以,因为“缀”用得比“挂”生动,写出了当时黑夜天空的美丽,衬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3.第①节是山脚下向上看,第⑦节是山腰上向上向下看。这两段景物描写一方面写出了老山界山路的高和陡,写出了行军的困难,另一面表现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积极乐观的精神。 4.不矛盾。作者这里写声,是为了衬托静,以有声衬托无声。作者以形象贴切的比喻,以耳朵听到的声响衬托出半夜山中的寂静,使读者如临其境。 5.赞成比较好,因为材料的倾向很明显,“我们有理由来发扬这种精神”、“这也是一种纪念”、“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肯定了“选手作出思考、牺牲利益去体会一种精神”。 【解析】 1.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根据“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分析,山路曲折迂回。根据“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得出:陡峭险。 2.首先明确态度,不能。然后根据二者的含义和语境分析。“缀”字有装饰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星星对夜空的点缀,夜空对星星的衬托,给人以美感。换成“挂(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字就达不到这种表达的效果。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3.仔细阅读,根据关键句分析。第①段结合“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得出:观察点在“山脚”。第⑦段结合“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分析,既能往上看,也能往下看,得出观察点在“山腰”。根据“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写出了老山界山路的曲折迂回、高和陡,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进而表达了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4.首先答出不矛盾,然后从以动衬静的角度结合语境分析理由即可。作者这里写声,是为了衬托静,以有声衬托无声。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作者以形象贴切的比喻,以耳朵听到的声响衬托出半夜山中的寂静,使读者如临其境。这些都是为了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5.首先明确态度,赞成。然后根据材料的倾向性说明理由。根据“长征不仅是中国的壮举,更是世界的奇迹,我们有理由来发扬这种精神,我建议把它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定期组织活动,让全世界人民都来参加这项比马拉松还厉害得多的运动,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我们不光是用脚在行走,更是用心在丈量,在体会一种精神!”阐述理由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而又神圣的情感。为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在教育部的语言生活报告中,国人汉语能力退化的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报告中援引了一些媒体和社会的调查结果,如一项对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测试结果不容乐观。还有《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确认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占80.8%,相反的仅占19.2%。认为造成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的占52%。

——选自《北京晨报》

材料二: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它和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也是我们认同自己民族的标准之一。汉语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并且区别于日本人、韩国人等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中国人内在的特征和品质。汉语能力退化的后果是不可预料的。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

(探索发现)

(1)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发现?

(办报宣传)

(2)材料一中的数据被某位同学摘编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题的手抄报中,作为栏目一的内容,请结合材料,拟定栏目一的名称。

栏目一:       

栏目二:加强汉语学习

(3)请写出一句完整的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祥子呆呆地立在(茶馆)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老者一边走还一边说话,语声时高时低;路上的灯光与黑影,时明时暗。祥子听着,看着,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

(节选自《骆驼祥子》)

(1)选段中“一老一少”是______________(填人物)

(2)祥子“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是因为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韩愈《晚春》)

(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木兰诗》中通过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斗激烈,战争旷日持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 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常常回荡着爽朗的笑声和深情的眼神。

C. 读汪曾祺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D. 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查看答案

将下面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给予,是最大的回报。

②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吝啬而贫穷的人。

③你所能给予别人的越多,你生命中所拥有的也就越多。

④要使生命越来越丰富,就要懂得给予。

⑤事实上,当你懂得分享时,你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多。

A. ④⑤①③②

B. ①④⑤②③

C. ④①③②⑤

D. ①⑤③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