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④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⑤“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⑥“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⑦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⑧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1)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说说选文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3)作者在全文中既写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写了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学校特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同学们组成调查小组,对本班同学的读书情况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仔细阅读,从中提炼出两条信息。
(材料一)从学生个人意愿看,过半数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有很大帮助,但仍有许多学生表示会把时间更多地投入到电视节目和音乐中。
(材料二)从书籍内容上看,喜欢科幻、鬼怪、侦探类书籍的学生偏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学生对《西游记》《水浒传》最为熟悉,也常看《读者》等杂志。少数学生倾向娱乐杂志或汽车杂志。
(3)你对《西游记》中哪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印象深刻?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60字以内)
按要求填空
(1)水何澹澹,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夕阳西下,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6)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诚子书》)
(7)《〈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古文阅读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①无所出。俄②有老夫③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计:办法。指想办法。②俄:不久,一会儿。③老夫(fǔ):老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执竿入城
②遂依而截之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古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太丘舍去(离开)
B.俄而雪骤(急)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C.撒盐空中差可拟(相差) 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D.相委而去(舍弃)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
C.去后乃至 乃悟前狼假寐
D.于我如浮云 非得一人于井中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描绘了谢家儿女即景赋诗咏雪的场景,展示了一种严谨苛刻的古代家庭文化生活氛围。
B.甲文中,谢安听到谢道韫的诗句之后大笑及末尾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叙,是为了突出显示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情的赞赏。
C.乙文中,友人的“怒”和“大骂”可看出其浅薄无礼的性格,但被元方痛批后马上露出惭愧的神色,又能看出友人具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乙文中,当友人知错后,想表示友好和道歉,但元方入门不顾,没有给他忏悔的机会,既能看出元方直率的性格,又能从侧面反映出信和礼的重要性。
(4)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本诗是李白获悉好友王昌龄被贬之后创作的一首诗。“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称为“左迁”。
B.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C.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写出了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三、四句想象奇特,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作“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