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五岁的月亮 刘柠柠 ①十五岁的我,像一只困兽,在教室里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五岁的月亮

刘柠柠

①十五岁的我,像一只困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②正是晚饭时间,教室里只剩我一人。初三和毕业班,是两个令人紧张的词语。我烦躁因为我向班主任请假被拒绝了。

③执拗而任性的年纪,是不会理解老师的苦心的。看着班主任的背影,我几乎绝望了。

④我想回家,想吃母亲做的热饭热菜,想在自家热被窝里好好睡一觉。进入初三一个多月,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我们班的教室在二楼西头的最后一间。学校依山而建,从教学楼一楼去食堂,要走十几级台阶。食堂前面有一个花坛,花坛紧挨着教学楼,比二楼的教室只矮一点。我曾看见几个调皮的男生懒得走楼梯,趁老师不注意,直接从教室走廊上往下跳到花坛,再去食堂。

⑤我冲出教室,学着那些调皮男生的样子,站在走廊的水泥栏杆上,朝着花坛跳下去。随后,我得意地爬起来,朝走廊上的同学们笑笑。一个和我要好的同学把书包甩给了我。

⑥到家时,我早已饥肠辘辘。母亲炒了一碗米饭,我狼吞苦咽地吃了起来。她柔声地问我哪里不舒服。我说:“没哪里不舒服啊。”

⑦母亲的脸色变得有点难看,不停地数落我。内容无非就是要我认真学习,我埋头吃饭,没有理会。

⑧门外传来父亲的声音。母亲拿起手电筒,迎了出去。我站在门口,只看见一个从田埂上走过来的黑影子:上身前倾,背部高高隆起,像一只单峰骆驼。父亲并不是驼背。他生性勤劳,如果回家路经树林,他会顺手捡些枯枝捆好了背回家。父亲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向老师请假没?”我答不上来。“啪!”我的脸重重地挨了一巴掌。

⑨他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门后的扫帚朝我扑过来。他一边打,一边骂我不争气,小小年纪就学会逃学,长大了肯定是个没用的人。

⑩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不争气的泪水奔涌而出。我流泪是因为父亲骂我的话。我,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优秀,这一次,仅仅因为回家,我就成了一个逃学的坏孩子。我背起书包,摇摇晃晃地走出家门。

月亮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安安静静地候在夜空中,偶尔有几声虫鸣,犹如优美的小夜曲。恍惚间,我听见有人呼唤我的名字,那是父亲和大表哥的声音。我拐进小树林,蹲在灌木丛里。他们走远了,我才站起来,打算去学校。如果去外婆家或姑妈家,最后都会被她们交到父亲手上。

我在树下穿行,很快,我走出这片小树林,来到山脚下的一个水塘边。我在水边坐了一会儿,冰盘似的月亮倒映在水里,我忘了身上的痛,伤心也不见了。我捡起一块石头,朝水中央的月亮砸过去,刹那间,满池小星星闪闪发光。

回到学校时,同学们还在上晚自习。我跑到操场上,那里空无一人。我坐在那儿,静静等着下课后再跟着同学们一起回寝室。

我一进寝室,同学们纷纷拥上来问我去哪儿了。原来,父亲来学校找过我。然后班主任来了,站在门外大声问我回寝室没有。他说:“你父亲等着我回电话。”

第二天早上,我去教室上早自习。我看见父亲在教室门口站着,他头发蓬乱,眼窝深陷,披了一身细密的小水珠,身上穿的外衣湿了,一双解放鞋上沾满了湿润的黄土。他把一罐腌菜递给我。他的手很凉,皮肤粗糙得仿佛腐朽干枯的老树皮。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扯了一下。

他在我面前站了不到一分钟,临走时,我看见他的嘴唇嚅动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可最终什么也没说。

我低下头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就像那一夜的水塘里,被我砸碎的月光。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根据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我”因想家请假被拒,①_____→因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冷淡离家返校,②_____→我”被父亲感动,认识错误。

2.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我”在第二天早自习时看到了站在教室门口的父亲,“我”内心五味杂陈。请紧扣文章内容,以“我”的口吻给“父亲”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1. 冲动之下逃学回家; 一路上我都躲着父亲他们的寻找。 2.环境描写,描写了安静优美的月夜景色(渲染了月夜安静美好的气氛),反衬“我”难过烦乱的心情。 3.父亲从田里回来的路上还要捡些枯枝回家,看出他是一个勤劳的人,得知“我”私自离校回家,一怒之下打了“我”,又寻找了“我”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又到学校给“我”送来腌菜,看出他对孩子严厉,寄予厚望,又不乏关爱。 4.示例:爸,儿子真的很愧疚。是我不懂事,不理解你望子成龙的苦心,让本来辛劳的您又为我多了一份担心,爸,你用你独特的方式,给我无尽的关爱,谢谢您,亲爱的老爸! 【解析】 1.本题考查情节内容的概括。阅读文章,可知“我”向老师请假被拒绝,于是决定逃学回家;到家后父亲知道“我”没有请假回到了家,打了“我”,还说“我”长大肯定是没用的人。“我”一怒之下离开家重回学校。但是一路上“我”都躲着父亲他们的寻找;第二天早上憔悴的父亲为“我”送来腌菜,“我”流下了眼泪。由此可知第一空填冲动之下逃学回家,第二空填一路上我都躲着父亲他们的寻找。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阅读第11段的划线句子,是对“我”离开家走在山路上的夜景描写,将月亮比作镜子,突出月圆;再将虫鸣比作小夜曲,以此表现环境的寂静。环境的美好幽静与回家被打的“我”的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我”的悲伤难过。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即可。由“他生性勤劳,如果回家路经树林,他会顺手捡些枯枝捆好了背回家”可以看出父亲的勤劳;父亲对私自离校回家的“我”的责罚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严厉的人;父亲一路寻找一怒之下离开家重回学校的“我”,第二天给“我”送咸菜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关爱。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从“我低下头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可知,作者因自己的任性,不理解父亲,让父亲伤心、担心,感到十分内疚,甚至无地自容。注意扣住上述要点,以“我”的口吻对“父亲”写一段话,言辞恳切,心存感激,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④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⑤“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⑥“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⑦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⑧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1)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说说选文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3)作者在全文中既写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写了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学校特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同学们组成调查小组,对本班同学的读书情况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仔细阅读,从中提炼出两条信息。

(材料一)从学生个人意愿看,过半数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有很大帮助,但仍有许多学生表示会把时间更多地投入到电视节目和音乐中。

(材料二)从书籍内容上看,喜欢科幻、鬼怪、侦探类书籍的学生偏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学生对《西游记》《水浒传》最为熟悉,也常看《读者》等杂志。少数学生倾向娱乐杂志或汽车杂志。

(3)你对《西游记》中哪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印象深刻?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60字以内)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水何澹澹,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夕阳西下,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6)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诚子书》)

(7)《〈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计:办法。指想办法。②俄:不久,一会儿。③老夫():老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竿入城

依而截之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太丘舍去(离开)

B.俄而雪(急)                  陈太丘与友行(约定)

C.撒盐空中差可(相差)          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D.相委而(舍弃)                元方入门不(回头看)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          而两狼并驱如故

B.相委去          人不知不愠

C.去后至          悟前狼假寐

D.我如浮云        非得一人井中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描绘了谢家儿女即景赋诗咏雪的场景,展示了一种严谨苛刻的古代家庭文化生活氛围。

B.甲文中,谢安听到谢道韫的诗句之后大笑及末尾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叙,是为了突出显示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情的赞赏。

C.乙文中,友人的“怒”和“大骂”可看出其浅薄无礼的性格,但被元方痛批后马上露出惭愧的神色,又能看出友人具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乙文中,当友人知错后,想表示友好和道歉,但元方入门不顾,没有给他忏悔的机会,既能看出元方直率的性格,又能从侧面反映出信和礼的重要性。

(4)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