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以“成长路上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 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2)字数600字上以;(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例文: 成长路上的温暖 光阴荏苒,儿时的许多往事,我大多淡忘了,但母亲为我做布鞋的情景却历历在目。 母亲白天要到地里干活,只有晚上相对清闲一些,但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吃完晚饭后,她总会准时拿出剪刀、针、线等工具,为我们做布鞋。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一针一线地纳鞋底,神情是那样专注。母亲的视力不好,每缝一针,都非常吃力。有时候夜深了,我们催促母亲睡觉,母亲走了神儿,一不小心,手指被针刺破了,鲜血顿时流了出来,母亲只用嘴吮吸一下,继续埋头做鞋。小小的铁针,在母亲的手指上飞舞。我望着母亲弯曲的背影,眼泪夺眶而出。 我们姐弟两人都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小学时,我一直喜欢穿母亲做的布鞋。母亲经常对我讲布鞋养脚。我有时追问她,布鞋为什么养脚,她总是朝我笑一笑,一句话也不说。母亲读的书不多,要她说出穿布鞋的好处,也确实难为她了。母亲做的布鞋,非常合脚,穿在脚上,暖和和,软绵绵,心里觉得踏实、亮堂。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和几个小伙伴到家门口的河滩边玩耍,我与一个同伴发生了口角,他一气之下,将我的布鞋丢进了河里,布鞋被河水冲走了。回家后,我把实情告诉了母亲,母亲没有责怪我,反倒安慰我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后来,母亲又为我缝制了一双新鞋。 考上市里寄宿式初中那年,母亲分外高兴,熬夜为我赶制了两双新鞋,我将新鞋小心翼翼地收进简单的行囊里。走进市里的校园,同学们一个个穿着皮鞋,我才发现布鞋是那样老土,那样不合时宜。于是我把母亲做的两双布鞋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壁柜收藏起来,穿上了姐姐为我买的皮鞋。寒假回家,一进家门,母亲见我脚上穿的是皮鞋,忙问我为什么不穿布鞋,我谎称布鞋放在学校里忘记带回。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赶忙换了话题,我偷偷瞥了母亲一眼,分明看到母亲脸上写满的愧疚和失落。 由于一年四季穿皮鞋,时间一长,染上了脚气。脚气发作时,脚上冒出了一串串的水泡,水泡破了又长,奇痒无比,钻心般地难受。这时候,我想起了母亲做的布鞋,重新穿上布鞋,脚气竟慢慢地痊愈了,真没有想到布鞋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母亲究竟为我做了多少双布鞋,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母亲做的布鞋,既养脚,又养心,还怡情。小小的布鞋凝聚了母亲对儿女深沉的爱,牵动着儿女的情思,我永远也忘记不了母亲为我量脚定做的那一双双布鞋。 【解析】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成长”是作文题里常见的话题,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既然是成长路上感受到的温暖,就可能是对“我”成长有帮助的人或物。如果写人,文章要写出这个人曾经在哪些地方,在哪方面帮助过“我”,是怎样帮助“我”的,又让“我”收获了哪些,从而把这些经历写下来。最好能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微小但又具有代表性的事情,用具体的事例使文章生动起来,切记不要围绕“成长”“温暖”这些关键词语空发议论,那样会给人假大空之感。适当插入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描写,融入一定的修辞,使文章语言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饱满。如果写物,如喜欢读的书,爱好画的画,最爱听的音乐等,文章要从这些物在什么情况下,给了“我”怎样的温暖,让“我”得到什么启示等方面去写。描写过程中注意情感的真实流露,避免空洞乏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五岁的月亮

刘柠柠

①十五岁的我,像一只困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②正是晚饭时间,教室里只剩我一人。初三和毕业班,是两个令人紧张的词语。我烦躁因为我向班主任请假被拒绝了。

③执拗而任性的年纪,是不会理解老师的苦心的。看着班主任的背影,我几乎绝望了。

④我想回家,想吃母亲做的热饭热菜,想在自家热被窝里好好睡一觉。进入初三一个多月,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我们班的教室在二楼西头的最后一间。学校依山而建,从教学楼一楼去食堂,要走十几级台阶。食堂前面有一个花坛,花坛紧挨着教学楼,比二楼的教室只矮一点。我曾看见几个调皮的男生懒得走楼梯,趁老师不注意,直接从教室走廊上往下跳到花坛,再去食堂。

⑤我冲出教室,学着那些调皮男生的样子,站在走廊的水泥栏杆上,朝着花坛跳下去。随后,我得意地爬起来,朝走廊上的同学们笑笑。一个和我要好的同学把书包甩给了我。

⑥到家时,我早已饥肠辘辘。母亲炒了一碗米饭,我狼吞苦咽地吃了起来。她柔声地问我哪里不舒服。我说:“没哪里不舒服啊。”

⑦母亲的脸色变得有点难看,不停地数落我。内容无非就是要我认真学习,我埋头吃饭,没有理会。

⑧门外传来父亲的声音。母亲拿起手电筒,迎了出去。我站在门口,只看见一个从田埂上走过来的黑影子:上身前倾,背部高高隆起,像一只单峰骆驼。父亲并不是驼背。他生性勤劳,如果回家路经树林,他会顺手捡些枯枝捆好了背回家。父亲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向老师请假没?”我答不上来。“啪!”我的脸重重地挨了一巴掌。

⑨他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门后的扫帚朝我扑过来。他一边打,一边骂我不争气,小小年纪就学会逃学,长大了肯定是个没用的人。

⑩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不争气的泪水奔涌而出。我流泪是因为父亲骂我的话。我,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优秀,这一次,仅仅因为回家,我就成了一个逃学的坏孩子。我背起书包,摇摇晃晃地走出家门。

月亮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安安静静地候在夜空中,偶尔有几声虫鸣,犹如优美的小夜曲。恍惚间,我听见有人呼唤我的名字,那是父亲和大表哥的声音。我拐进小树林,蹲在灌木丛里。他们走远了,我才站起来,打算去学校。如果去外婆家或姑妈家,最后都会被她们交到父亲手上。

我在树下穿行,很快,我走出这片小树林,来到山脚下的一个水塘边。我在水边坐了一会儿,冰盘似的月亮倒映在水里,我忘了身上的痛,伤心也不见了。我捡起一块石头,朝水中央的月亮砸过去,刹那间,满池小星星闪闪发光。

回到学校时,同学们还在上晚自习。我跑到操场上,那里空无一人。我坐在那儿,静静等着下课后再跟着同学们一起回寝室。

我一进寝室,同学们纷纷拥上来问我去哪儿了。原来,父亲来学校找过我。然后班主任来了,站在门外大声问我回寝室没有。他说:“你父亲等着我回电话。”

第二天早上,我去教室上早自习。我看见父亲在教室门口站着,他头发蓬乱,眼窝深陷,披了一身细密的小水珠,身上穿的外衣湿了,一双解放鞋上沾满了湿润的黄土。他把一罐腌菜递给我。他的手很凉,皮肤粗糙得仿佛腐朽干枯的老树皮。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扯了一下。

他在我面前站了不到一分钟,临走时,我看见他的嘴唇嚅动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可最终什么也没说。

我低下头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就像那一夜的水塘里,被我砸碎的月光。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根据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我”因想家请假被拒,①_____→因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冷淡离家返校,②_____→我”被父亲感动,认识错误。

2.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我”在第二天早自习时看到了站在教室门口的父亲,“我”内心五味杂陈。请紧扣文章内容,以“我”的口吻给“父亲”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④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⑤“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⑥“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⑦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⑧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1)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说说选文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3)作者在全文中既写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写了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学校特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同学们组成调查小组,对本班同学的读书情况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仔细阅读,从中提炼出两条信息。

(材料一)从学生个人意愿看,过半数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有很大帮助,但仍有许多学生表示会把时间更多地投入到电视节目和音乐中。

(材料二)从书籍内容上看,喜欢科幻、鬼怪、侦探类书籍的学生偏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学生对《西游记》《水浒传》最为熟悉,也常看《读者》等杂志。少数学生倾向娱乐杂志或汽车杂志。

(3)你对《西游记》中哪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印象深刻?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60字以内)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水何澹澹,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夕阳西下,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6)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诚子书》)

(7)《〈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计:办法。指想办法。②俄:不久,一会儿。③老夫():老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竿入城

依而截之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