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湖:指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宋代隐士,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放鹤亭在孤山北,为放鹤处。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 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 灯 火 隐 见 林 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一奚童         ⑷已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欣然起                      ②夫君子之

B.①余湖上                      ②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C.①余兴跃然                    ②鱼细石,直视无碍

D.①惟凤林寺钟声寥寥也          ②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乙文第一段重在写景抒情,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第二段重在感叹议论,今昔对照,发人深思,突出了本篇游记的主旨。

B.“庭下如积水空明”“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空”字写出了一阵夏雨过后,山色之纯净,一片青翠欲滴,别无杂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与张怀民相同际遇,相似处境,“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作者对隐士林逋的高洁品性十分仰慕,“徘徊”流露出一片缅怀的深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相与慨叹久之”则暗含了作者寄情山水后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灯 火 隐 见 林 薄 2.(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跟从,跟随 (4)舍弃 3.B 4.(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这大概是因为望湖亭恰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在有月亮的夜晚特别的好看。 5.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句意为“往西走经过陆宣公祠,祠的左右住有几十户人家,灯火在丛生的草木间忽隐忽现。”据此断句为“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3)句意为“让一个童仆跟着”,从,跟从,跟随; (4)句意为“不久,我们丢下小船”,舍,舍弃。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 行走;行为操守; B. 到;到; C. 游玩,游览;游动; D. 听见,听到;消息; 故选B。 4.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但:只是;耳:语气词,罢了。(2)盖:大概是;适:恰好;胜:优美的,美好的。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有误,“相与慨叹久之”暗含了作者安于清贫、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随世俗的人生态度。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虽为个人的回忆性散文集,但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其中的《藤野先生》所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事情,除作者的爱国之情这条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回忆藤野先生。

B.新闻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金字塔结构”。

C.“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暖树”指向阳的树。

D.《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郦道元、陶渊明、吴均、苏轼,这些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作答。

徐州的好是藏着的。这里是黄帝后裔彭祖故地,自古列九州的彭城,被称为“五省通衢”和“北国锁钥、南国门户”,是交通与军事要冲;这里山川优美,因为地处平原,却有三河七湖七十二山峦;这里历史丰厚,遗迹众多,仅二十余座规模宏大的汉墓,就构成人文景观的华彩篇章;这里(   ),不仅有刘邦、项羽、张良、萧何、刘裕、李煜等数十位帝王将相,更有张道陵、刘向、刘禹锡、刘知几、陈师道、李可染等数百位精英。他们一个个如御风之鹤,(   )在博大浑厚的册页中。

⑴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物华天宝    钟灵毓秀    翩然    悄然

⑵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juān)刻     教huì)     锐不可dāng)     正jīn)危坐

B.)     胆qiè)     zhuó)有成就     诚huáng)诚恐

C.)形     diàn)农    和颜yuè)色      深)痛疾

D.zào)热    yōu)黑     粗制làn)造      振聋发kuì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___________,志在千里。

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⑶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

⑷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

⑸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 两句,传神的刻画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以“成长路上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 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2)字数600字上以;(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