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③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④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品析语言。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⑵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从写作手法的角度)

3.请写出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1.内容上: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结构上:总领全文,点明叙事线索:母亲“勤劳一生”,引出下文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答出二点,意思对即可) 2.⑴“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看也不看”与“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明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母亲的勤劳使“我”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突出了母亲对“我”成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的作用: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结构上的作用:开篇点题 、设置悬念 、引起下文、总领全文 、为下文做铺垫。本文第一段由“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可判断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点出了本文的叙事线索,即母亲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引出下文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内容上:“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点明了写作缘由;“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奠定了感情基调,本文要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2.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1)“总是”意思是“一直都是”,说明从我能记忆起,母亲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没有例外,赞美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 (2)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等。“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和“使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能把富人不看的饭食做得有滋有味,表明母亲善于操持家务,让人怀念。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地主富人的蔑视。 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从“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可知,母亲勤劳,能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可以看出在母亲的影响下,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懂得了生产知识。这些内容都突出了母亲对“我”的成长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母亲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下午的某个时候,我抬起头环顾四周,发现西沉的太阳正在墙上镀上落日金黄色的印记,我问我自己:“我该怎么办?”

然而我的心给了我如此迅速而又令我恐惧的答案——立即离开桑菲尔德。我捂住了耳朵,我现在还无法承受这样的话。“不能做他的新娘,是我悲哀的最小一部分。”我断言,“从一场美梦中醒来,我发现它们都是虚无缥缈的,都是一场空,这种恐惧我能忍受,也能克服。但让我决绝地立刻、完完全全离开他,我受不住。我不能这么做。”

但是,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一口咬定说我能够这么做,并且预言道我必须这么做。我反复考虑着我的决定,希望可以变得软弱来逃避已经为我铺下的痛苦之路。但是良心却一不小心变成了暴君,扼住了激情的咽喉,嘲笑着告诉她,她那双纤小的脚已然陷入泥沼,还发誓要用它的铁胳膊将她推下深不可测的痛苦深渊。

“那就把我带走吧!”我哭喊道,“让别人来帮我!”

“不行,没有人能帮助你,你要自己挣开它。你得自己挖出自己的右眼,砍掉自己的右手,将你的心作为祭品以祭司的身份亲手刺穿它。”

选段二:

我挣脱了跟上来想留住我的圣·约翰。该是我获得主动权的时候了。我的力量在起作用了。我告诉他不要提问或议论。我要求他离开我。我必须也想要一个人待着。他立刻服从了。只要命令的力量足够强大,服从总是随之而来。我上楼回到我的房间,把自己锁在里面,双膝跪下,用我自己的方式祈祷着——一种和圣·约翰不同的方式,但却自有效果。我似乎穿透某处靠近了一个强大的魂灵,我的灵魂充满感激地奔向他的脚边。我从感恩中站起来,下了一个决心,然后躺下了。无所畏惧地,充满启迪地,只渴望着白昼的来临。

(选自《简·爱),江苏人民出版社)

1.选段一中的“他”是____ ,选段二中 “我下了一个决心”具体指_____

2.选段一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塑造人物,有何好处?

3.简·爱的人生经历了四次出走,请联系整部作品,写出她其中两次出走的具体原因,并分析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全诗视野开阔,抒情真挚,起承转合,富于变化,为历代咏黄鹤楼诗作的绝唱。

B.前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抒写诗人对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颈联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晴空下的大江对岸,汉阳川上的树木历历可见,而江中的鹦鹉洲上长满了茂密的春草,呈现出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

D.尾联紧承前三联,因景生情,融情于景,以“愁”字收篇,用“日暮”“烟波”之景烘托诗人的归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湖:指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宋代隐士,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放鹤亭在孤山北,为放鹤处。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 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 灯 火 隐 见 林 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一奚童         ⑷已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欣然起                      ②夫君子之

B.①余湖上                      ②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C.①余兴跃然                    ②鱼细石,直视无碍

D.①惟凤林寺钟声寥寥也          ②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乙文第一段重在写景抒情,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第二段重在感叹议论,今昔对照,发人深思,突出了本篇游记的主旨。

B.“庭下如积水空明”“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空”字写出了一阵夏雨过后,山色之纯净,一片青翠欲滴,别无杂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与张怀民相同际遇,相似处境,“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作者对隐士林逋的高洁品性十分仰慕,“徘徊”流露出一片缅怀的深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相与慨叹久之”则暗含了作者寄情山水后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虽为个人的回忆性散文集,但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其中的《藤野先生》所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事情,除作者的爱国之情这条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回忆藤野先生。

B.新闻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金字塔结构”。

C.“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暖树”指向阳的树。

D.《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郦道元、陶渊明、吴均、苏轼,这些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作答。

徐州的好是藏着的。这里是黄帝后裔彭祖故地,自古列九州的彭城,被称为“五省通衢”和“北国锁钥、南国门户”,是交通与军事要冲;这里山川优美,因为地处平原,却有三河七湖七十二山峦;这里历史丰厚,遗迹众多,仅二十余座规模宏大的汉墓,就构成人文景观的华彩篇章;这里(   ),不仅有刘邦、项羽、张良、萧何、刘裕、李煜等数十位帝王将相,更有张道陵、刘向、刘禹锡、刘知几、陈师道、李可染等数百位精英。他们一个个如御风之鹤,(   )在博大浑厚的册页中。

⑴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物华天宝    钟灵毓秀    翩然    悄然

⑵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