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樱花时节 郝俊 ①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 ②...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樱花时节

郝俊

①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

②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朵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去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退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③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尽管依然美丽,可还是觉得太柔弱,太单薄。带着一份怜恤,我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④我记得第一次看到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眼前之景意味着什么。

⑤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⑥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⑦今年看樱花,没有选择白天,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而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人对花有了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相惜。

⑧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

⑨我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选自《文摘报》,有删改)

1.文章开篇说“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综观全文说说樱花的特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第③段写到红杏、莲花、红梅,有何用意?

3.请你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角度中任选两点,对第④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4.第⑦段中人对花有了“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相惜”指的是什么?

5.结合全文,说一说白天和月夜两次赏樱花的经历,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花瓣较小;花色多为粉红、白色,或介于两种颜色之间;花朵淡雅、脱俗;繁花锦簇、灿烂繁华;花期短暂。(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2.作者此处运用了衬托的写法,有意将一枝红杏、一株莲花、一枝红梅的美丽风姿和一枝樱花的柔弱、单薄放在一起写,以突出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告诉我们樱花之美体现在繁花锦簇、片片丛林、花树密集,规模盛大的时候。 3.①词语运用:“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等叠词写出了樱花开放的繁密、盛大;②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把樱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儿争先恐后、竞相绽放的情态;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樱花的花形比作车盖,把白色的樱花比作雪堆枝条,粉色的樱花比作落霞满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樱花的花色绚烂、生机盎然;③描写角度:描写了花的颜色和形态,写出了樱花花色的美丽和花朵形状的动态之美;④表达了作者的喜爱、欣赏之情。 4.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 5.①第一次看到樱花让我明白了个体生命往往是渺小、微弱的,只有联合起来,一起努力,不断蓄积势能,才能创造出振奋的力量;②欣赏月色里的樱花让我感悟到生活中不要追求喧闹、浮华,懂得拒绝诱惑,保持心灵宁静,才能收获惊喜,达到深远的境界。③两次赏花使我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珍惜生命中的芳华,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与期盼。(答出二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由“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朵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去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退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可概括出花瓣较小;花色多为粉红、白色,或介于两种颜色之间;花朵淡雅、脱俗。由“近千株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可概括出樱花繁花锦簇、灿烂繁华。由“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可知樱花花期短暂。 2.本题考查衬托的作用。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正衬,即是用一种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不管正衬还是反衬,作用都是为了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此处属于正衬,“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写的都是一支花的美,可是“一枝樱花尽管依然美丽,可还是觉得太柔弱,太单薄”,作者用一枝红杏、一株莲花、一枝红梅的美丽衬托樱花,目的是为了突出樱花的美不在于一枝,而在于繁花锦簇、花树密集,规模盛大之时。同时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 3.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本题要求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角度中任选两点进行赏析。 词语运用: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叠词“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等,叠词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句中的叠词生动的写出了樱花的繁多,盛大,给人以视觉冲击。表达了作者对樱花的喜爱、赞赏之情。 修辞手法:拟人和比喻。“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樱花当作人来写,生动的写出樱花竞相开放的情景。“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樱花的花形比作车盖,把白的樱花比作雪条,粉的樱花比作落霞满天,写出了樱花花朵的形状和颜色的美丽,充满勃勃生机,生动形象,让人难忘。表达了作者对樱花的喜爱、赞赏之情。 描写角度:这句从颜色和形态的角度来描写的樱花。“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是从颜色角度描写,突出了樱花的绚烂美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从形态上描写了樱花,突出了樱花的动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樱花的喜爱、赞赏之情。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第七段最后作者提到“人对花有了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相惜”,结合第八段的议论抒情“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可以判断“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相惜”指的是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第一次看樱花的情形“我记得第一次看到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作者的感受是“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由此可知,此次看樱花让作者感悟到团结可以创造美,渺小的个体生命联合起来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让人振奋惊叹。 第二次看樱花“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人对花有了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相惜。”作者的感受是“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由此可见,作者感悟到生活中要保持心灵的宁静,不要去过多的追求浮华和喧闹,要静下心来,去享受生活的美好。不管哪一次赏花,都给作者以启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满怀信心的微笑面对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③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④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品析语言。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⑵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从写作手法的角度)

3.请写出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下午的某个时候,我抬起头环顾四周,发现西沉的太阳正在墙上镀上落日金黄色的印记,我问我自己:“我该怎么办?”

然而我的心给了我如此迅速而又令我恐惧的答案——立即离开桑菲尔德。我捂住了耳朵,我现在还无法承受这样的话。“不能做他的新娘,是我悲哀的最小一部分。”我断言,“从一场美梦中醒来,我发现它们都是虚无缥缈的,都是一场空,这种恐惧我能忍受,也能克服。但让我决绝地立刻、完完全全离开他,我受不住。我不能这么做。”

但是,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一口咬定说我能够这么做,并且预言道我必须这么做。我反复考虑着我的决定,希望可以变得软弱来逃避已经为我铺下的痛苦之路。但是良心却一不小心变成了暴君,扼住了激情的咽喉,嘲笑着告诉她,她那双纤小的脚已然陷入泥沼,还发誓要用它的铁胳膊将她推下深不可测的痛苦深渊。

“那就把我带走吧!”我哭喊道,“让别人来帮我!”

“不行,没有人能帮助你,你要自己挣开它。你得自己挖出自己的右眼,砍掉自己的右手,将你的心作为祭品以祭司的身份亲手刺穿它。”

选段二:

我挣脱了跟上来想留住我的圣·约翰。该是我获得主动权的时候了。我的力量在起作用了。我告诉他不要提问或议论。我要求他离开我。我必须也想要一个人待着。他立刻服从了。只要命令的力量足够强大,服从总是随之而来。我上楼回到我的房间,把自己锁在里面,双膝跪下,用我自己的方式祈祷着——一种和圣·约翰不同的方式,但却自有效果。我似乎穿透某处靠近了一个强大的魂灵,我的灵魂充满感激地奔向他的脚边。我从感恩中站起来,下了一个决心,然后躺下了。无所畏惧地,充满启迪地,只渴望着白昼的来临。

(选自《简·爱),江苏人民出版社)

1.选段一中的“他”是____ ,选段二中 “我下了一个决心”具体指_____

2.选段一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塑造人物,有何好处?

3.简·爱的人生经历了四次出走,请联系整部作品,写出她其中两次出走的具体原因,并分析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全诗视野开阔,抒情真挚,起承转合,富于变化,为历代咏黄鹤楼诗作的绝唱。

B.前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抒写诗人对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颈联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晴空下的大江对岸,汉阳川上的树木历历可见,而江中的鹦鹉洲上长满了茂密的春草,呈现出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

D.尾联紧承前三联,因景生情,融情于景,以“愁”字收篇,用“日暮”“烟波”之景烘托诗人的归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湖:指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宋代隐士,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放鹤亭在孤山北,为放鹤处。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 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 灯 火 隐 见 林 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一奚童         ⑷已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欣然起                      ②夫君子之

B.①余湖上                      ②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C.①余兴跃然                    ②鱼细石,直视无碍

D.①惟凤林寺钟声寥寥也          ②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乙文第一段重在写景抒情,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第二段重在感叹议论,今昔对照,发人深思,突出了本篇游记的主旨。

B.“庭下如积水空明”“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空”字写出了一阵夏雨过后,山色之纯净,一片青翠欲滴,别无杂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与张怀民相同际遇,相似处境,“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作者对隐士林逋的高洁品性十分仰慕,“徘徊”流露出一片缅怀的深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相与慨叹久之”则暗含了作者寄情山水后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虽为个人的回忆性散文集,但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其中的《藤野先生》所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事情,除作者的爱国之情这条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回忆藤野先生。

B.新闻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金字塔结构”。

C.“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暖树”指向阳的树。

D.《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郦道元、陶渊明、吴均、苏轼,这些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