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是对相关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辰)“缺月挂疏桐,漏断...

下列是对相关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漏断”指的是天快亮时,而“是日更定矣”中“更定”指的是深夜时分。

B.(酒器)“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金樽”是对酒杯的美称,而“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古乐)“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指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指箫、笛之类的管乐器,而“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泛指世俗的乐曲。

D.(民俗)“箫鼓追随春社近”句中的“社”类似节日,这一天古人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鲁迅《社戏》里的“社”为行政区域。

 

A 【解析】 A. “漏断”是漏声已断,指夜深。“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任务

秋天是诗意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你用什么心态行走尘世,尘世就会kuì①(   )赠你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范仲淹以“记”赠友,《岳阳楼记》中“②      ,不以已悲”一句既重申自己的志向,又有对老友的规劝;欧阳修被贬滁州,《醉翁亭记》中“苍颜白发,③      ”的醉态,尽显太守与民同乐,④(   )精图治的酣畅与满足;李白遭遇谗毁,《行路难》中“⑤      ⑥      ”满含他对理想的执着,失意中仍心存希望;刘禹锡改革失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⑦      ⑧      ”预示他通晓新旧交替,展望未来风光的乐观;苏轼弟见分离,《水调歌头》中“⑨      ⑩      ”仍借月抒怀,表达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尽显豁达胸jīn(   )。

不管何时何地?用一颗清明的心行走,那么你的人生,也会风朗月清。

1.根据拼音,写出语段中相应的汉字。

2.根据提示,默写语段中的古诗文名句。

 

查看答案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牲丹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题目:偶遇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虚实相生是本诗鲜明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后两句对这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知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国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ト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逸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图,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

(注)①外家:指外祖父母家、舅家。②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③(jiù):租货。④定ト;指定居。⑤颓然:坍塌的样子。⑥杳:云雾缥缈的样子。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  解衣睡      熊掌,亦我所

B.乐:  念无与为者  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C.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许先帝以驱驰

D.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饮辄醉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呼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语段(一)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两个语段的景物描写都极具特点,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