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杨绛先生心底的一个秘密 唐宝民 ①杨绛与陈衡哲都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杨绛先生心底的一个秘密

唐宝民

①杨绛与陈衡哲都是中国现代文坛的著名才女,二人相识于1949年,那时她们都住在上海,彼此相识了之后,都感觉对方很谈得来,相互之间走动得就密切了,于是,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两个人经常在陈衡哲家促膝相谈,像是一对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②有一天,杨绛又到陈衡哲家去了,恰好那天晚上,陈衡哲的丈夫任鸿隽有事外出应酬,杨绛便陪着陈衡哲一起吃了一顿晚饭,在吃饭过程中,陈衡哲告诉了杨绛一个秘密,杨绛后来在文章中记述道:“我们吃得少,也吃得慢。话倒是谈了很多。谈些什么现在记不起了。有一件事,她欲说又止,又忍不住要说。她问我能不能守秘密。我说能。她想了想,笑着说:‘连钱钟书也不告诉,行吗?’我斟酌了一番,说可以。她就告诉了我一件事。”

③陈衡哲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杨绛,而杨绛也说到做到,对钱钟书也没有说这件事,接着看杨绛的记述:“我回家,钟书正在等我。我说:‘陈衡哲今晚告诉我一件事,叫我连你也不告诉,我答应他了。’钟书很好,一句也没问。”

④陈衡哲告诉杨绛的这个秘密,杨绛没有向任何人透露,真的做到了守口如瓶。2002年的一天,杨绛写了一篇回忆自己与陈衡哲交往的文章,在文章中谈到了这件事,但她依然没有交代这是个什么秘密,只是说:“既是秘密,我就埋藏在心里。事隔多年,很自然地由埋没而淡忘了。我记住的,只是她和我对坐吃饭密谈,且谈且笑的情景。”

⑤杨绛真的把这个秘密淡忘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你看杨绛九十多岁时写的那些回忆性的散文,能把儿时的一些细节一一记起,说明她有着非常好的记忆力,因此,对陈衡哲当年告诉她的那个秘密,她是不可能忘记的,她在文章中说“淡忘了”,不过是一种说辞而已;而真正的原因,是要继续为陈衡哲保守这个秘密!

⑥陈衡哲向杨绛讲这个秘密的时间,是在1949年;陈衡哲死于1976年;杨绛提到这件事的那篇文章,写于2002年。也就是说:当杨绛在文章中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距离陈衡哲告诉她那个秘密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三年;而陈衡哲也已经去世二十六年了;与那个秘密相关的人员应该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如果杨绛在文章中把那个秘密透露出来,从情理上来说也不为过。但杨绛并没有那么做,她依然忠实于自己当年对陈衡哲许下的诺言,继续为陈衡哲保守这个秘密。2016年,杨绛去世,那个秘密被她带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永远成为秘密了。

⑦“既是秘密,我就埋藏在心里。”杨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老辈学人的为人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慕、仰望。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 第11期)

1.阅读全文,说说杨绛先生是怎样为陈衡哲保守秘密的?

2.文章以“杨绛先生心底的一个秘密”为题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她想了想,笑着说:‘连钱钟书也不告诉,行吗?’我斟酌了一番,说可以。”

4.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读完全文,你认为杨绛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实际,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

 

1.对钱钟书也没有说这个秘密;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这个秘密;陈衡哲去世、在写回忆性文章时也没有透露这个秘密;直到杨绛先生去世,都一直在保守秘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暗示文章的写作内容,杨绛先生为陈衡哲保守秘密;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3.“斟酌”原指考虑事情、文字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文中指杨绛先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为陈衡哲守口如瓶,连钱钟书也不告诉,表现了杨绛先生的慎重,为下文写杨绛先生信守承诺埋下伏笔。 4.在内容上概括全文,揭示文章主旨,赞扬了杨绛先生信守承诺的精神品质;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5.杨绛先生是一个诚信的人。学生能联系实际围绕信守承诺、诚信等谈启示均可得分。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细读选文③到⑤段,由“而杨绛也说到做到,对钱钟书也没有说这件事”“陈衡哲告诉杨绛的这个秘密,杨绛没有向任何人透露,真的做到了守口如瓶”“但杨绛并没有那么做,她依然忠实于自己当年对陈衡哲许下的诺言,继续为陈衡哲保守这个秘密。2016年,杨绛去世,那个秘密被她带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永远成为秘密了。”可整理作答。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掌握标题的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本文标题“杨绛先生心底的一个秘密”,让人不禁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这个秘密贯穿全文,杨绛先生一直保守着秘密,直到她离世。暗示了文章的写作内容,突出人物的为人风范。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及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明确词语原义,二要揣摩词语语境义,三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四要联系文章主旨。“斟酌”,意思有三种,一是指倒酒,注酒;二是比喻反覆地考虑;三是指品评,欣赏。“‘连钱钟书也不告诉,行吗?’我斟酌了一番,说可以。她就告诉了我一件事。”这里指杨绛先生经过慎重的思考后决定为陈衡哲保守秘密,做到了连钱钟书也不告诉,“杨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下文写杨绛先生的守诺埋下伏笔,让我们敬慕、仰望。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段的理解能力。理解语段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首先要看看语段写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结尾的语段一般会照应前文、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等。按照以上的理论,此段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本文最后一段“杨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老辈学人的为人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慕、仰望。”揭示出文章主旨,突出了杨绛先生信守承诺的为人风范,表达了作者的敬慕之情;在结构上总结、概括全文,同时与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5.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直到杨绛先生去世,都一直在保守着这个秘密,可见先生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第二问能联系实际围绕信守承诺等谈论即可。答案不唯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冯剑华

①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②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③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④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⑤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⑥“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⑦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与写美的画师。

⑧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⑨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⑩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它们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得到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她用自己充盈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梁,喂鼓了肥胖的豆英,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⑪夏日的雨,是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⑫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⑬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⑭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原文有改动)

1.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其“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特征;把夏雨比作____________,写出了其急性子、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的特征;把秋雨比作老妇人,写出了其____________的特征。

2.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哪三幅富有诗意的美丽图画?

3.请对第⑩段划线句子做简要赏析。

4.选文第段中说秋日的雨在见过、经过、做过许多之后“便显得有几分落寞”,为什么第段中又说“她并不落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水陆草木    之:        (2)亭亭净    植:

(3)陶后有闻        鲜:        (4)乎众矣    宜: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全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的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中华有为    国之荣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地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

(1)上面方框内的文字出自小说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2)(批注)“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请你设定圈点的符号(如:直线、波浪线、加点等)在上面方框内对文段进行批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