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刘墉说:“被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如果善加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刘墉说:“被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如果善加分析把握,反倒可能成为一种先天优越的条件。”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转化之中,关键要学会充分利用劣势,把缺点变成有利条件。

请以“没有绝对的劣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④不少于600字;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例文: 没有绝对的劣势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并不是每一种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往往是福。当我们陷入绝境时,不必惊慌,首先要镇定,然后找到突破口,也许会让你成功。今天,我看了一篇《井底的驴》就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头老驴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主人嫌它老了不中用,不需要大费周章得去救它。于是把邻人叫来,商量把它埋了。一开始,驴子哭得很伤心。但是,一会就停止了哭泣,主人好奇,就伸头去看,不由大吃一惊。因为驴子利用泥土,慢慢地伸了上来。站在大家面前。 井底的驴为了摆脱逆境,巧妙地利用泥土来获救。在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与磨难,但当我们遇到它时,又是一个怎样的心态呢?我们要知道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很可能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我们要学会将逆势转化为优势。我们要像驴子一样不向命运屈服。 海伦·凯勒身处在逆势,却不向逆势屈服,她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听力,眼睛失明,还不能说话。这对一般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但她不向“它”屈服。在老师的教育下和帮助下,她坚强的战胜病魔,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五种文字。并且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扬。海伦凯勒就凭一副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最终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而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28岁时得耳病到57岁逝世的二十多年的光华中,他身处在逆境中,每天都要与可怕的聋疾苦战。面对着命运的挑战,他高喊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确,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放弃任何作曲的机会,大部分举世作品就是在这段时间诞生的。甚至直到全盲耳聋,他还不愿意放下手中的笔,继续作曲。最后他以顽强的精神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完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让人们看到他不屈服于逆势,为自己创造优势的力量。 有许多人身处在逆境,但顽强的生命力使他们坚强起来。身处逆境有时能激发人的奋斗欲望和改变现状的动机,从而化不利为有利,去获取人生的成功。身处逆境算不了什么,我们应该把逆境当成是人生的第一课。人在逆境中所受到挫折,要比在顺境种唾手可得的成功更能磨练出坚强的个性,也才更显得成功的珍贵。 生命的旅程中,有有时候难免会陷入“枯井”里,各式各样的“泥沙”会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将它踩到脚底下或利用逆境来磨练我们的目标。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首先,审题。结合“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转化之中,关键要学会充分利用劣势,把缺点变成有利条件”可知,这个题目说了一个道理:所有的劣势都可以通过充分的利用,转变为有利的条件,要善于利用劣势,要把劣势转变为优势。其次,思路。本文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但是中心都是突出“劣势可以转变为优势”这个主题。如果写记叙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悟这个道理,先明确自己的劣势是什么,这个“劣势”一定不是涉及到品格的内容,同时要明确其能够转化为优势,要能够有所发展,可以是性格内向、讷于言语、个头比较矮小等。然后在具体的事件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提醒和帮助,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了优势,例如,性格内向的,可以充分利用内向性格里的沉稳、安静,学习绘画等比较枯燥的科目,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写出自己在这段经历里面的感悟和思考,并且可以进一步写出其对自己未来成长的作用。如果写议论文,则要有明确的观点,观点就是题目,有逻辑性,有条理性的,多角度的论证观点,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证明观点,论据最好是典型的名人事例,例如司马迁被宫刑后写《史记》,正是因为他在这次磨难中洗去了一些浮华,最终才能沉下心来专心著书,才能够名留青史。同时也可以适当的结合自己的或者周围同学的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在论述时,可以围绕“为什么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劣势如何转化为优势”等内容展开论述,让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更突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晩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街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开头两段的作用。

2.汪曾祺的语言朴素平淡、简洁自然又韵味无穷。请结合文中画线句“文嫂胖了”加以体会。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金昌焕的人物形象。

4.女婿死了,女儿走了,文嫂还是坚强地继续生活,为什么却在发现金昌焕偷吃了她的三只鸡时伤心悲痛地大哭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5.小说为什么以“鸡毛”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焕发自省的力量

①“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而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和提高的有力武器。

②“泾溪石险人就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危险就会接踵而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自己排队时,不希望别人插队;自己插队时,要求别人闭嘴。凡事責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只指責别人过错,而不找自己的问题,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責,天翻地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教训殊为惨痛。

③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则远怨矣”“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周处射虎杀蛟三日不见,乡人以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周处回来后听到乡邻相庆,才知被乡邻憎恶,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④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題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③“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

1.选出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只要自省,人就能克己谨慎,反思过失,不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和提高。

B.危机时刻,尤其需要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平常时刻则可以放松些

C.自省就是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细节予以检视,清醒地查找不足并进行深刻忏悔

D.如果每个人都能自省,社会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从“立己”或“达人”的角度,联系自身经历体验,说说你对“自省的力量”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简·爱》第二十三章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简,听见夜莺在林中歌唱吗?――听呀!”

②我听着听着便抽噎着哭泣起来,再也无法抑制强忍的感情,不得不任其流露了。我痛苦万分,浑身颤栗着。到了终于要开口的时候,我便只能表达一个冲动的愿望:但愿自己从来没有被生下来,从未到过桑菲尔德。

③“因为要离开所以才难过吗?”

④悲与爱在我内心所煽起的强烈情绪正占上风,并竭力要支配一切,压倒一切,战胜一切,要求生存、扩展和最终主宰一切,不错――还要求吐露出来。

⑤“离开桑菲尔德我很伤心,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这里过得充实而愉快-

至少有一段时间。我没有遭人践踏,也没有变得古板僵化,没有混迹于志向低下的人之中,也没有被排斥在任何一次同光明、健康、高尚的心灵交往的机会之外。我已面对面地同我所敬重的人、我所喜欢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博大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了解你,罗切斯特先生,非要让我永远同你分开,使我感到恐惧和痛苦。要是非分別不可,就像看到非死亡不可一样。”

……

⑥“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我反驳道,感情很有些冲动,“你难道认为,我会甘愿留下来做一个对你来说可有可无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你以为我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有和你一样丰富的心灵,我有和你一样充实的心胸!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为遵循习俗、常规,甚至也不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在同你的灵魂对话,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1.选文第①段是罗切斯特的话。联系本章内容,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2.选文第⑤段是简·爱的真情告白,从中可以看出她对罗切斯特的感情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的?

3.这部小说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了,在世界文坛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小说中哪一点“独特的光芒”使你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毗引裾①

帝②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卒家,其计安出?”

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③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啮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辛毗:字佐治三国时魏国侍中。②帝:魏文帝曹丕。③厕:安置。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河南                             (2)朝臣求见

(3)以为非也                         (4)其裾

2.用斜线(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时 天 旱 蝗 民 饥 群 司 以 为 不 可 而 帝 意 甚 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

(2)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4.辛毗为什么据理力争不让魏文帝迁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两句中的“愁”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