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词鉴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古诗词鉴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第二句写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但也不乏与世无争的“自得之乐”。

C.第三、四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B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B.“巴山夜雨涨秋池”意为: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又逢秋雨缠绵,心中因为思乡而生发的愁苦自然就又浓了几分,更感孤独与凄凉。本项中的“自得其乐”属无中生有。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日:“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杞 国 有 人 忧 天 地 崩 坠 身 亡 所 寄 废 寝 食 者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身无寄____

(2)天,气耳____

(3)充四虚,无处无块____

(4)奈何其坏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请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B.郭沫若,现、当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等。

C.《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为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所著。

D.令尊、令堂、令郎、令爱都属于敬辞,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都属于谦辞。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作答。

救护车闪着警示灯,呼啸驶入上海浦东机场,而接的却是手提免税品购物袋的时髦小年轻!竟敢用专职抢救危重病人的救护车“接机”?看来,开车的和坐车的,都“病”得不轻!

救护车本该随时待命,以保证能够在突发情况下,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这次的公车私用,不但A多重违法违规,也是对生命的漠视,更伤害了公众对拥有道路交通“特权”的特种车辆的信任。

“上海机场”通过官微表示,将对“私自违规”用车的员工,进行“严肃处理”。然而,这样的表态,并未解决一些公众的疑虑。

调用特种车辆,是否有章可循?救护车为何能够擅离职守?当班人员任意使用特种车辆,是偶发行为,而是默许的常态?

是谁,在为这辆“有病”的救护车“放行”?闪着警示灯的救护车,是如何大摇大摆驶入接机点的,机场方面是否知情?

未来将如何保证专车专用?在生命攸关之际,如何让救护车不缺位,真正起到救急应急的 B ?救护车接机,不是小“病”!深挖“病灶”,才可“痊愈”!

(1)为文中A、B两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备选词语:涉及  涉嫌  功用  功能

A:_________      B: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溜达    见异思迁    职(xún)    干)    怪不经(dàn

B.鄙薄    神彩奕奕    狭ài)    抽)    轻怕重(niān

C.热忱    不毛之地    塌(tān)    伏(quán)  根问底(páo

D.怂恿    大相径庭    怪(zhēn)    然(chàng)  随声附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

(3)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4)_______,秋风吹散马啼声。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

(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

(6)刘禹锡《秋词》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推出“证据”——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谁能说这不是最完美的“证据”呢?仔细品读,约略能感觉到诗中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