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锁不住的目光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发...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锁不住的目光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发和叨唠锁在四楼。(A)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发,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

②最让母亲不堪的,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诉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叨唠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③这是我工作的学校,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母亲常说,无事莫如三堂。三堂,就是学堂、庙堂、祠堂。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萧索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④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⑤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热悉的叨唠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B)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⑥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我一把驮起母亲。我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

⑦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⑧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

⑨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年迈的她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地看我。这种情形,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⑩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⑪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叨唠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⑫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侯在阳台边。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⑬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我轻轻地说:

⑭“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1.请从“母亲”的角度概括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A)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B)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请分析题目中“锁”字的妙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①母亲摔伤,儿子接母亲到学校一起住。②母亲下楼和老婆婆聊得很开心。③母亲走出了校门,儿子找到后生气又担心。④母亲在阳台看儿子远离的背影。 2.【A】示例:比喻,把母亲比作一棵半枯的藤蔓,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精神上的萎靡,表现了母亲离开故乡后的孤独和忧郁。 【B】示例:神态和语言描写,“生气““大声”“凶”写出“我”因为母亲外出走远而生气、担心,连用四个问句,责备的语气更显示出寻找母亲的急切和对母亲的担忧之情。 3.①“锁”字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我”将行动不便的母亲锁在屋里。二是指母亲每天目送着我离去。②点明文章主旨。既表达了“我”想尽力照顾母亲,又表达了母亲对“我”的依赖和牵挂。③标题新颖、别致,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两点即可) 4.示例一:表现空巢、离巢老人内心的孤独以及对情感交流的渴望。文章开头即点出母亲的孤独和忧郁。然后写到拄着拐杖的母亲下楼找人聊天,独自人走出校门只是想看看那条路能走到哪里。 示例二:表现母亲对孩子的理解、体谅、依赖和牵挂。88岁的母亲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宁愿离家和“我”一起住到学校,被“我”吵过之后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保证再不自己随意出门,被“我”锁在家里后只是默默地到阳台目送“我”离开。 示例三:表现儿女们在工作与赡养父母之间的矛盾与无奈。面对需要照顾的母亲与工作的压力,“我”只能让母亲远离故乡来学校和“我”一起住。“我”虽然理解母亲的无助与寂寞,为了母亲的安全,最后迫不得已将母亲锁在屋里。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能力。文章首先在②③段写了“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在第④段中写母亲由于寂寞“一个人走下了四楼”“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第⑤—⑦段中写“我”回家发现母亲不见了,焦急地寻找后,发现“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从此“我”“便锁着母亲了”,于是每天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的看着我”,目送“我”的身影。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A】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从“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年迈的母亲比作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半枯”“憔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衰老,表现了母亲的孤独和寂寞。 【B】题干要求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我很生气”这是神态描写,“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这是语言描写,“生气、大声地凶”写出了我因为母亲自己外出走远而担心、着急的心情。然后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加强语气,更能显示出作者因为找不到母亲那种急切的心情。 3.本题考查赏析文题。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来分析。从表面看,标题是指母亲虽然被锁在家中,但她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作者用目光“锁不住”,一是表现母亲的孤独,二是表现她对儿子的牵挂,以及对儿子的依赖;从“我”的角度来看,则从“锁不住”来表现我无法陪伴母亲的愧疚。全文围绕“锁不住的目光”来写,所以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主要记述了人到晚年的母亲因腿摔伤了,而离开了故乡来到我居住的城市高楼,她最终能够站立并行走,并走下了高楼,与小区中的老人开心的交谈。但在一次她走出校园被我发现后,我将她锁在了家里,她的目光每天不变的锁住我离家的身影。文章通过母亲的行为,表现晚年母亲内心的孤独,也表现了“我”无法陪伴母亲的愧疚。由此可知,本文从空巢、离巢老人,母亲和儿女三个角度来表现主题思想。结合文章内容,“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叨唠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可以看出空巢、离巢老人内心的孤独以及对情感交流的渴望;从“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理解、依赖和牵挂;从“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年迈的她孤独了”“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可以看出儿女在赡养父母和工作之间的矛盾与困惑。由此概括作答,写出两方面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认为低碳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关联吗?你会响应低碳生活的倡议吗?下面是某学校的“校园低碳环保调查”数据(节录)。

(材料二)地球并不是传说中的聚宝盆,事实上,地球的宝藏正在被人类一点一点的吞噬,地球上每分钟有36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森林在消失。我们所消耗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根据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计算,人类每年消耗的自然资源,需要地球花大约1.5年的时间再生。更好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无止境的物质消费。如果我们太肆虐的消耗超出了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森林会退化,草原会变成荒漠,生态系统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会下降。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图表中的主要信息。

(2)请你为“低碳生活”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3)作为社会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结合材料一、二内容具体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实现“低碳生活”。(至少两点)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1)语段中的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文中的你是____________。作者现身说法,教导文中的“你”做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家。

(2)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2)一日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子衿》)

(3)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就是佐证。(《关雎》)

(4)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来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其言外之是希望张丞相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表现内心凄凉忧伤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年幼、体弱的大雁

A.①⑤④③② B.②①⑤③④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④③⑤

 

查看答案

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

A.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C.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

D.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