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童年的 要求:(1)先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名词,如“风筝”“味道”等,把题目补...

题目:童年的                 

要求:(1)先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名词,如“风筝”“味道”等,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范文: 童年的回忆 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也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尽。而如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亮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记得小时候,因为我家住在一楼比城里人就多拥有了一个后院,后院里种植了一棵与我出生只相差一个星期的橘树,这个棵橘树一直陪伴着我成长。自我懂事后我就经常站在树下比划着拿小刀在树干上刻个记号,天天看着自己是否长高,每次看着一条条横线心里非常高兴,我真希望自己长的高高的跟篮球队员一样。 过了一阵,在一次测量的时候,我拿着小刀贴着脑袋在树干上重重地划了一道痕,我用手摁着横线,然后转过身一看,咦?为什么横线高了但是我比小树矮了许多,我满脸疑惑,实在不明白了。刚好这时来给小树浇水的妈妈,看见我围着小树转来转去,并且满脸疑惑。妈妈就过来问我发生什么了,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跟妈妈说了,妈妈听完以后,立马哈哈大笑,说道:“傻孩子!不是你矮了,而是小树长高了,别忘了,你在生长的同时,小树也在生长。还有,你以后不可以用小刀在树上乱划了,如果你这样乱划就会影响小树的生长,你是长了但是小树就不再长了,记住了吗?”妈妈问我,我回答道:“知道了,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在小树上乱划了,我跟小树做好朋友一同成长。”妈妈抚摸着我的头高兴的说:“这才是乖孩子嘛!”自从那次后我就不再做伤害小树的事情,经常去给小树浇水松土,我们相互陪伴着一同成长。夏天他为我遮盖太阳,春天我在树下玩耍,冬天我给他穿上塑料围裙,我们成了真正的好朋友。 几年后,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就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我最珍贵的贝壳了,也是一颗最特别的,最美好的记忆。 【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题,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是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①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补题时,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②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③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要用上修辞,使文章题目更灵动,更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首先补充题目,就本文来说,题目本身就暗示了文章的立意和选材,所以要考虑以上因素,来拟定恰当、新颖的文题。例如“童年的回忆”“童年的滋味”“童年的颜色”“童年的风筝”等。构思:如写记叙文,就要写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有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把记叙六要素在文中适当加以交代,在写人叙事中展现文章的主旨。为了使行文跌宕多姿,除了常见的顺叙,还可以采用插叙、倒叙等写法。如果写散文,则力求做到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并安排恰当的行文线索,展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同时写作时,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对童年、对人生的真切感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节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

①留牍:公文。②潍县: 地名,今山东潍坊市。 ③  值:遇,遇到。④谴:谴责、责备。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异  渔人甚之          属引凄(《三峡》)

B.舍  便船              屋俨然

C.去  停数日,辞        乃记之而(《小石潭记》)

D.道  不足为外人也      伐竹取(《小石潭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景色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总结概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选文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⑦--⑩段的说明顺序。

2.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锁不住的目光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发和叨唠锁在四楼。(A)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发,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

②最让母亲不堪的,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诉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叨唠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③这是我工作的学校,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母亲常说,无事莫如三堂。三堂,就是学堂、庙堂、祠堂。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萧索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④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⑤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热悉的叨唠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B)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⑥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我一把驮起母亲。我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

⑦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⑧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

⑨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年迈的她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地看我。这种情形,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⑩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⑪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叨唠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⑫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侯在阳台边。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⑬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我轻轻地说:

⑭“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1.请从“母亲”的角度概括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A)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B)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请分析题目中“锁”字的妙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认为低碳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关联吗?你会响应低碳生活的倡议吗?下面是某学校的“校园低碳环保调查”数据(节录)。

(材料二)地球并不是传说中的聚宝盆,事实上,地球的宝藏正在被人类一点一点的吞噬,地球上每分钟有36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森林在消失。我们所消耗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根据全球生态足迹网络的计算,人类每年消耗的自然资源,需要地球花大约1.5年的时间再生。更好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无止境的物质消费。如果我们太肆虐的消耗超出了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森林会退化,草原会变成荒漠,生态系统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会下降。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图表中的主要信息。

(2)请你为“低碳生活”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3)作为社会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结合材料一、二内容具体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实现“低碳生活”。(至少两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