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选自《宋史·侯蒙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一日挥千金(________)
(2)知柏乡县(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今 青 溪 盗 起 不 若 赦 江 使 讨 方 腊 以 自 赎
3.翻译句子。
(1)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侯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
张耒①
门外青流系野船,白杨红槿②短篱边。
旱蝗千里秋田净,野秫③萧萧八月天。
(注释)①张耒(lěi):老年后一再遭贬,亲眼目睹了北宋末年农村凋敝、农民苦难的现实。②红槿:一种野生灌木,常当作篱笆使用。③野秫:野高粱。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请结合“萧萧”一词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读文)
小说和诗歌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清代蒲松龄的小说《 A 》,描写了狐鬼花妖的生动故事;施耐庵在 B 这一情节中,写到吴用等人在黄泥岗劫取 C (人物)押送的金银担;泰戈尔在诗歌《 D 》中表现了宗教和哲学的核心主题,他也是凭借这部作品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2)(品诗)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这些诗句出自《艾青诗选》中的 E (诗题),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F , G (选段原话)。擅长绘画的艾青,在诗歌创作中还明显表现出“ H ”的特点。
(3)(解意)
“义”是儒家重要的伦理范畴,“义举”就是为正义或公益而采取的行动。《礼记》中说:“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董仲舒也说:“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水浒传》中的诸多好汉身上是否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义”呢?请从右边这副木版年画上的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水浒传》中的一个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1)(看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报告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如今职场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当面对太多棘手的事情时候,有人就很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大发脾气,无缘无故流眼泪……85.7%的受访者有过情绪失控经历,受访者认为情绪失控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2)(得结论)某高校开展大学生情绪调查。左图为造成大学生情绪困扰的原因比例图,右图为大学生情绪情绪低落时发泄方式比例图,请你根据这两幅图,写出两点结论。
(3)(巧劝解)大学生赵洁平常在实验室比赛中经常遇到困难,以至于情绪失控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冲突。老师知道后,特地邀请你来劝说赵洁,你该如何劝说。
默写诗文名句。
(1)不应有恨,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3)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4)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5)戍鼓断人行,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6)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7)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李商隐《无题》)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写出人事变迁之怅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稍逊风骚”中“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
B.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用反语的手法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C.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D.《故乡》这篇小说以作者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