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

阅读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②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③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

④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片大树林了吧!

⑤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⑥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⑦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请概括选文第①节的内容。

2.根据要求,品析画横线的语句。

(1)“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从修辞角度)

(2)“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3.如何理解文中“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4.请结合所选文段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牧羊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1.牧羊人给我水喝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2.(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不毛之地上涌出来的泉水”,比喻牧羊人,写出此荒凉之地自信平和的他,显得那样珍贵。寓意:他将在这个荒凉的地方种树,使此地森林郁郁,有了泉水,变得滋润和富饶。 (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战争厌恶的描写,引出下文再见牧羊人的故事; 内容上:这里“我想呼吸纯净的空气”,既指我想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也指我渴望安静和平,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表达了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情感上:①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②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机这一做法的赞扬。 3.(1)“毁灭”指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如战争,不合理的农耕。(2)“创造”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双手和顽强的毅力植树,使沙漠变成绿洲的行为。(3)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对不合理耕种的批判及对牧羊人这一行为的赞美。 4.示例:①细心,懂得总结经验。他为了让树更好地生长不再养羊、把白桦树种在湿润的谷底;②坚持不懈,有毅力。“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几十年坚持植树,把一片荒地变成大片树林;③心态平和,有梦想。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④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能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⑤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表现了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自信,干净利落的性格特点。(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人物:牧羊人,我。事件:牧羊人给我水喝,带我去他的山上小屋,我评价这位牧羊人。故可概括:牧羊人给我水喝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手法。把“他”也就是牧羊人比成了“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的泉水”。分析。“不毛之地”写出了这里的土地上没有什么植物,非常荒凉,而牧羊人是“神秘泉水”,结合“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可知,这个喻体写出了牧羊人对这块不毛之地的珍贵。结合“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等句子可知,牧羊人带给了这块土地绿色的植物,无限的生机,滋润和富饶。2)结构作用。结合“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可知,这里的“呼吸纯净空气”并非是仅是想要呼吸空气,而更是想要心灵呼吸纯净的空气,由此隐晦的表达对战争的厌恶,结合“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可知,当作者想要让心灵感到舒适时,他想到了牧羊人,由此引出了下文再次拜访牧羊人。这一句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作用。“呼吸纯净空气”的表达,无形中流露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想到去拜访牧羊人,说明牧羊人的生活是和平、宁静的,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牧羊人不理外界,一心还给大地绿色精神的赞美。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结合全文解读。1)“毁灭”。这个词原指让某些事物完全消失。结合“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等句子可知,是土地、生命、和平在被伤害,原因是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如战争,不合理的农耕。(2)“创造”。结合“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可知,“创造”是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双手和顽强的毅力植树,使沙漠变成绿洲的行为。(3)人类用不合理的耕种和战争毁灭着土地和生命,而牧羊人用自己的毅力和双手创造着绿色和生机,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对不合理耕种的批判及对牧羊人这一行为的赞美。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1)结合“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可知,牧羊人在种植时是经过观察、分析和思考的,看出他是一个细心,懂得总结经验,并且有智慧的人。2)结合“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可知,六年后再次来到这里,看到的是大片的森林,牧羊人把不毛之地变成了森林,表现了他的坚持不懈和顽强的毅力。3)结合“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以及后文中作者因为战争感到痛苦,二者对比,看出牧羊人一直保持着平和心态,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一直追求自己的梦想。看出他是一个有梦想、心态平和、自信的人。4)牧羊人把不毛之地变成绿洲,这个过程必然是艰辛的,痛苦的,磨难重重的,但是面对作者,牧羊人没有抱怨过,而是沉默、平和,看出他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能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5)结合“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等句子可知,牧羊人把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好,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做出来的,看出他的勤劳能干、干脆利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西游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话表寇员外既得回生,复整理了幢幡鼓乐,僧道亲友,依旧送行不题。却说唐僧四众,上了大路。果然西方佛地,与他处不同。见了些琪花瑶草,古柏苍松。所过地方,家家向善,户户斋僧。每逢山下人修行,又见林间客诵经。师徒们夜宿晓行,又经有六七日,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真个是:

冲天百尺,耸汉凌空。低头观落日,引手摘飞星……

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只见一个道童,斜立山门之前,叫道:“那来的莫非东土取经人么?”长老急整衣,抬头观看。见他:

身披锦衣,手摇玉麈……

师徒们沐浴了,不觉天色将晚。就于玉真观安歇。

次早,唐僧换了衣服,披上锦襕袈裟,戴了毗卢帽,手持锡杖,登堂拜辞大仙。大仙笑道:“昨日褴缕,今日鲜明。观此相,真佛子也。”三藏拜别就行。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行者道:“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重,幸勿迟疑。那大仙笑吟吟,携着唐僧手,接引旃坛上法门。原来这条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大仙指着灵山道:“圣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蔼千重的,就是灵鹫高峰,佛祖之圣境也。”唐僧见了就拜。行者笑道:“师父,还不到拜处哩。常言道:‘望山走倒马。’离此镇还有许远,如何就拜!若拜到顶上,得多少头磕是?”大仙道:“圣僧,你与大圣、天蓬、卷帘四位,已此到于福地,望见灵山,我回去也。”三藏遂拜辞而去。

大圣引着唐僧等,徐徐缓步,登了灵山。不上五六里,见了一道活水,滚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三藏心惊道:“悟空,这路来得差了。敢莫大仙错指了?此水这般宽阔,这般汹涌,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厢不是一座大桥?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哩。"长老等又近前看时,桥边有一扁,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三藏心惊胆战道:“悟空,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唐僧摇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行者又从那边跑过来,拉着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让我驾风雾过去!”行者按住道:“这是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慌了道:“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行者道:“你都站下,等老孙走个儿你看。”

1.师徒四人来到灵山脚下,唐僧是如何脱却凡胎,登上灵山的?

2.师徒四人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为何只求得无字真经?他们又是如何换得有字真经的?

3.《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得正果,请问:唐僧和白龙马分别被如来佛封为什么称号?画线句写唐僧、八戒、沙僧都说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情节说说你对孙悟空、唐僧人物形象的认识。

4.“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於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於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拍。②橐(tuó;):袋子。③嗲嗲(jiāo)聱(ā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意将______)                (2)其一坐于前______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者也______)    (4)使童子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屠暴起,刀劈狼首/故不啮而啮,声致人

B.奔倚其下/悟前狼假寐

C.而两狼之并驱如/不啮而啮

D.一犬坐于前/屠乃奔倚

3.翻译下列句子。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4.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文故事情节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简答题。

(1)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她们与“我”相关联的一件事情以及“我”对她们的态度。

(2)请准确复述辨别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纪念白求恩》一文,恰当运用成语,使语言生动、简洁,感情色彩鲜明,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如写白求恩的精神,用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____等成语,写白求恩的逝世,用了“____”这个成语:批评有自私自利思想的人用了“____”(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不拣重的)、“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成语,批评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人用了“____”这个成语。这些成语使文章言简意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再次捧读毛泽东同志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回顾历史变迁,体悟领袖深遂思想,深感白求恩精神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是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____。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2)上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3)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句,使它与前句衔接自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