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__;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分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里的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3.今年正值“五四”百年纪念,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1. 驳论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B 3.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等),能为国家和民族(或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解析】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主要有立论和驳论,本文是驳论。文章首先摆出了作者要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接着通过驳论证的方法批驳了错误的观点。然后再树立作者的正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立论论点。 2.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用法的把握。可先看分析的内容,再看原句来判断分析的正误。 B.分析有误,分号表示的是句子间的并列关系,而非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中内容的迁移理解。结合文中的“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可知,“中国的脊梁”是能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人或一种精神。再结合现实,我们可以理解为:要努力学习,要坚持不懈,有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积极的贡献等。据此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传统文化《忠恕致仁(一)》,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选自初三传统文化《论语.里人》)

此选段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孔子“仁”的思想贯彻着一个基本观念,这个基本理念是什么?实现“仁”的两个路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尔而与之  (2)此谓失其本心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孟子在这段选文中的主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赏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余一小舟。

(2)余饮三大白而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查看答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面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A.《满江红·小住京华》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简明介绍秋瑾的一件革命故事。

 

查看答案

赏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这首词随作者的___ 顺序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___、生机勃发的特点。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