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节选)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析】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
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至承天寺                        (2)余告之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面在此?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1.(1)遂:于是,就 (2)故:缘故,原因 2.(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意思对即可)(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意思对即可) 3.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4.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需注意“故”解释为“缘故,原因”。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重点实词意思以及起关键作用的虚词一定要译出,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现象和指代现象,注意译准“户”、“何为”等词,户:门;何为:为什么。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句意为: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所以断句为: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通读文章,理解文意可以看出两人有所不同,由《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可以看出苏轼是被贬官,由“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可知方山子是“不遇”。由“寻张怀民”可知苏轼是寻友、赏景自我排遣,而方山子则是隐居自我排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中领联借用“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意象,渲染了______________的氛围。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本报讯  人民网联合搜狐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近日联合发布当前“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最具价值的前10个汉字分别为:德、信、孝、诚、善、仁、和、礼、义、道。第11至第20个汉字分别为:爱、正、公、法、廉、智、理、忠、学、敬。

在征集过程中,受访者围绕“德”字发表了很多看法。大家普遍认为“德”是做人的根本,古人强调“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现在我们仍讲“德才兼备”“立德树人”。同时,受访者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如何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值得我们思考、探索。“信”字排在第二位,表明公众对当前社会上“诚信危机”的关注与忧虑,以及对建立新信用体系的期待。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请你就排在第三位的“孝”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3)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4)《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概述的事例论证了“死于安乐”这个看法。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一位著名美国记者曾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1)以上语句出自《______》一书,作者是___________

(2)以上语句是他对哪一事件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书中介绍的其它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B.《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C.《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D.《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