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哥代维尔镇的集市开始了。奥希科尔纳老头一到镇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哥代维尔镇的集市开始了。奥希科尔纳老头一到镇上,就朝广场走去。见地上有一小段绳子,他弯下身拾起,正要卷起来时,发现马具匠玛朗丹在家门口盯着他。他俩一起做过生意,结果闹翻了,两人都心眼狭小,喜欢记仇,至今仍未和解。

②他很快就汇入人流之中。集市上,农民用手抚摸抚摸奶牛,走过去,又走回来,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唯恐上当,还偷偷观察卖主的眼神,想要识破对方的花招,挑出牲口的毛病。农妇们将大篮子放在脚前,把里面的家禽捉出来摆在地上。她们听着买方的还价,无动于衷,表情冷冰冰的,仍然坚持自己的卖价,有时,却又蓦然改变自己的主意,同意对方出的价钱,叫住正慢吞吞离去的买主,喊道:“就这么着吧,安第姆大爷。我卖给你了。”

③集市上的人渐渐稀少起来,教堂敲响午祷的钟声,远乡的农民纷纷前往客店。茹尔丹客栈的大厅里,挤满了客人。突然,屋前响起鼓声,大家站起来跑到门或者窗前,嘴里塞满饭菜,手里拿着餐巾。公差敲罢鼓后宣读:“乡亲们,上午有人在伯益维尔的大路上,遗失黑色皮夹,内有五百法郎及商业票据,有捡到者,请送到镇公所或乌尔布富克老板家,二十法郎酬谢。”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④大家喝咖啡的时候,警长出现了,“奥希科尔纳老爹,跟我走一趟,镇长有话同你说。”奥希科尔纳好不意外,颇为不安。

⑤镇长坐在靠背椅上等着。这位一镇之长,在当地以公证人为业,身体肥胖,神情严肃,讲起话来喜欢夸大其词。“奥希科尔纳老爹,有人看见您今天上午在伯兹维尔的大路上,捡了皮夹。”这乡下老头目瞪口呆,怀疑突如其来,使他特别恐惧。

⑥“我,我,捡了皮夹?”

⑦“不错,就是您。”

⑧“以人格担保,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什么皮夹。”

⑨“有人看见您啦。玛朗丹先生,那个马具商。”

⑩老头子明白了。他满脸通红,叫冤道:“是他,这个混蛋!他看见我捡的,就是这绳子,镇长先生。”他掏出绳子。镇长摇摇头,说:“您没法叫我相信,玛朗丹是讲信誉的人,怎么会把绳子当成皮夹。”

⑪这乡下佬愤怒起来,向旁边啐了一口,说:“千真万确,镇长先生,我以我的灵魂发誓。”镇长又说:“您捡到皮夹后,还在泥土里找了半天,生怕皮夹里有硬币掉在地上。”这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又气恼,又害怕,几乎说不出话来。“怎么可以说!……怎么可以说……这种谎话,来诬陷一个好人!怎么可以说……”

⑫他的抗议毫无用处,对方根本不信。

⑬于是,他跟玛朗丹对质,玛朗丹重复并坚持自己的证词,两人对骂了一个小时,奥希科尔纳要求镇长在他身上搜一遍,结果什么也没有。镇长只好打发走了他,不过对他讲明此案还要上报检察院再作处理。

⑭这件事已在镇上传开。老头一走出镇公所的大门,就被人围上。大家问这问那,有的一本正经带着好奇心,有的则是嘲弄的态度。他把捡绳子的经过讲了一遍,大家都不信,哄然大笑起来。他往前走着,时而有人拦住他,时而他拦住熟人,一遍一遍讲绳子的事,还将自己的口袋翻个底朝天,证明自己的清白。

⑮听故事的人,都这么打发他了事:“算了吧,老滑头!”没人信他的话,他气愤不平,狂躁又痛苦,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逢人便讲,但是没有人信他。

⑯他彻夜未眠,如有大病缠身。

⑰第二天,长工马里尤斯把捡到的皮夹送还给乌尔布雷克老板,奥希科尔纳很快也听说了,他立即到处把真相讲给乡亲们听,倒苦水,他舒坦了。然而,他有点不自在,似乎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他。

⑱下一个星期二,他又去镇上赶集,玛朗丹正在自家门口,见他路过,便乐了起来。他来到茹尔丹客栈,一坐下就开始讲自己的遭遇。一个马贩子高声说:“别说啦,我的老爹,一个人捡到皮夹,另一个人又还了回去,神不知鬼不觉,把别人蒙在鼓里。”这乡下佬气急败坏,说不出话来,他恍然大悟。他想抗议,厅里的人却哄堂大笑起来。

⑲他回到家,愤怒与羞耻堵得他憋气心慌。特别叫他气得发蒙的是,凭他诺曼底人的狡猾,他本来完全能做出别人指责他的那种事,甚至可以在事后自鸣得意,吹嘘自己手段高明。他感到跳进河里也洗不清了,因为大家认定他本就老奸巨猾。想到这种偏见,他心如刀割。

⑳他又开始诉说自己的遭遇,愤愤的情绪愈来愈激昂,赌咒发誓也愈来愈厉害。他的辩解愈周密细致,别人就愈不相信他。

㉑“瞧他,明明在说谎,偏偏要狡辩。”背后,大家都这么说。他感觉到了这一切,忧愤相加,内心如焚,使出全身的劲去表白辩解,却无济于事。

㉒他委靡憔悴,日胜一日。

㉓那些爱取笑的人,老逗他讲“绳子故事”。在毁灭性的打击下,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㉔十二月底,他病倒在床。

㉕一月初,他死了,临终前,在昏迷之中,他仍在不停地表白:

㉖“一小段绳子……一小段绳子……瞧,就在这里,镇长先生。”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请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梳理小说情节。

2.阅读全文,分析第②段场景描写的作用。

3.反讽即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阅读全文,选择以下人物之一,结合相关内容简析小说是如何制造反讽艺术效果的

(备选人物)A.奥希科尔纳老爹  B.镇长  C.群众

4.读完《绳子》一文,小瓯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的结尾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联系小说与诗歌,结合你的思考,推测小瓯这样做的理由。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摘自约翰·多恩《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1.(1)奥希科尔纳老爹被冤枉成捡到了皮夹子;(2)奥希科尔纳进行辩解却无人相信;(3)奥什科尔纳在真相大白后又被诬陷与捡到皮包的人是同伙; 2.示例一:第(2)段场景描写文字展现了集市上的农民做买卖时耍心机好计较的一面,暗示了这些农民心地不淳朴,为后文他们不分是非,盲目传播谣言做了铺垫。 示例二:第(2)段场景描写文字表明这个社会的农民缺少应有的淳朴厚道和邻里乡亲应有的温情与信任,暗示他们有热衷于闲言碎语的可能性,为后文他们不分是非,盲目传播谣言做了铺垫。 示例三:第(2)段场景描写文字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交代,表现出社会与人心的封闭与狭隘,暗示了他们会把无聊当有趣讲、拿小事当要事传的巨大可能性。 3.示例一:选择奥希科尔纳老爹:对奥希科尔纳老爹的描写,并未带过分激烈的言辞,也没有太大的剧情起伏,作者只是紧紧扣住“诚实”“善良”这一主要性格特征,缓缓记下老人每一步的行为,每一次的心理波动,老人以为只要把事实真相告诉别人,就可以得到人们的宽容,证明自己的清白,没想到在反复不断地解释中,没有任何的成效。社会容不得诚实,容不得善良,作品正是通过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批判、讽刺了当时社会道德败坏。 示例二:选择镇长:作为下层的统治阶级的一员,他与马具商有着着共同的道德观念,不相信资本主义社会中有“诚实”二字,他的阶级偏见、道德偏见,使他认为玛朗丹先生有身份有地位有资产,所以他就不会撒谎诬陷别人,而老人是个贫苦的老百姓,所以他见钱眼开,唯利是图,镇长的善恶不分,主观臆断,保护支持了马具商的诬告行为,使马具商更加有恃无恐,在真相大白之后敢于再一次散布谣言陷害奥希科尔纳老爹。在镇长为数不多的出场中,深刻了讽刺了反常的社会道德观念所造成的毒害之深。 示例三:选择群众:奥希科尔纳被传审,群众不但不表示同情、愤慨,反而出于“好奇”“看热闹”的心理去奚落老人,而一路上尽管奥希科尔纳一再解释,但没有人相信他,甚至在真相大白后,这些群众仍然没有醒悟,仍然麻木不仁,认为奥希科尔纳不是被冤枉的,他的解释只是编出来的谎言。群众总是将小老头的伤疤拿来取笑,将已经成为他的梦魇的绳子的故事拿来取乐,这就是一种强烈的反讽,人们将自己的高兴建立在小老头的痛苦之上,“一段小绳子”就成了“死亡”的导火线这是在讽刺人性的一种残忍,讽刺群众的不分,是非不明,讽刺当时的社会道德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 4.深入理解小说,联系诗歌内涵,从“人的关联”和“警醒”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全面探究,并由此推测小瓯用《没有谁是一座孤独》结尾表达自己阅读感悟的原因。示例一:小瓯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的结尾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是因为诗歌的内涵与小说主题的吻合。奥希科尔纳因为玛朗丹报复诬陷和镇长、群众不信任,在越传越广泛、越传越确定的谣言中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他的死亡,是因为这些把他推向死亡之人的善良的泯灭、是非的不分,人性底线的崩塌意味着美好人性的沦丧。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互相关联,彼此影响。奥希科尔纳因为他人的“伤害”死了,或许下一个奥希科尔纳便是曾经伤害过他的人,或许就是人类中的每一个“我”,所以他的死亡不只关乎他一人,而是对施害者及其每一个人的警醒,丧钟因此为每一个人而敲响。小瓯这样做,是他认为小说主题蕴含着对施害者和读者的警世意蕴,而诗歌结尾恰恰表达了这样的内涵。 示例二:小瓯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的结尾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是因为诗歌的内涵与小说主题的吻合。奥希科尔纳的死亡的确很大程度上是他人造成的,但他自身也不无原因。小说中写他“心眼狭小,喜欢记仇”,有着“诺曼底人的狡猾”,而且“完全能够做得出别人指责他的那种事,还可以在事后自鸣得意,吹嘘手段高明”,这些交代暗示着他的性格与人品使其易与他人关系紧张甚至结下仇怨,从而推动他死亡的人生走向。这样的他,或许就是每一个我们,他和我们互相关联,彼此互为镜子,彼此照见。奥希科尔纳死了,或许下一个奥希科尔纳便是人类中的每一个“我”。他的死,是对每一个“我”的警醒,丧钟为每一个“我”而敲响,小说警示着每一个“我”应守护人性美好的一面。所以小瓯这样做,是他认为小说蕴含着对受害者和读者的警世意蕴,而诗歌结尾恰恰表达了这样的内涵。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仿照示例概括作答。小说叙写了奥希科尔纳老爹在戈代维尔这一小镇的集市上赶集。他看见地上有一根绳子,处于节俭,便想捡回家用,刚巧被他的仇人马具皮件商玛郎丹瞧见了。正好有个商人在集市上丢了一只皮包,玛朗丹便放出谣言说是奥希科尔纳老爹捡到的。人们都在指责奥希科尔纳捡到皮包不归还主人,而他自己却有口难辩。即使后来真相大白后还有谣言说奥希科尔纳和捡到皮包的人是同伙的。他极力向每个人辩解,结果没有人相信他。最后他为此事精神郁闷而含冤死去。据此概括作答。 2.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作品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第2 段是一段场景描写,叙写了集市上各类人的表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互不信任的社会状况,为下文叙写有关奥希科尔纳被冤枉致死的故事提供了典型环境;同时对集市气氛的描写,还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考查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反讽即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小说叙写奥希科尔纳老爹故事没有太大的剧情起伏,只是娓娓道来,可以说老爹的死是马具商的恶言诬告造成的,是乡长不辨真伪的审问造成的,是众人的嘲笑奚落造成的。马具商是发难者,他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迷惑不明真相的人;乡长不调查,不研究,偏听偏信,完全听信了马具商的所谓“揭发”,断定奥希科尔纳老爹捡的是黑皮夹子;而那些嘲笑奚落的众人思想麻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他们的行为无意中帮了马具商,使其阴谋得逞,致使奥希科尔纳老爹郁闷而死。归根到底,是冷漠无情的社会风气扼杀了这个诚实的下层劳动人民。整个小说似乎在讲述一个小故事,但在这故事中却充满了悲情因素,揭露了冷漠无情的社会风气扼杀人社会现实。据此分析,从奥希科尔纳老爹、镇长、群众中选择一个,概述其经历和表现并联系小说的主题分析作答。 4.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小说通过讲述奥希科尔纳老爹被诬陷致死的故事,揭示当时社会的人们思想麻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互不信任的关系,而这正是将要扼杀整个社会的根源。这样的人生百态,群体精神麻木的思想状态,每个人都是一个杀手。这与《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的结尾所阐述的人的存在不是独立的是一致的,他人的死必然和“我”有联系,丧钟的敲响不仅仅是为死去的人,也是为活着的人。二者在主题表达上有一致性。所以小瓯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的结尾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等襟怀

米丽宏

①胸怀襟抱,可以很大很大。大到铺设宇宙,没有什么可以覆盖它的辽阔疆域。它也可以很小很小,小到只容纳一个人、一粒芝麻、一个病毒。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能让它万劫不复。

②因此,胸怀襟抱,有等次。一等襟抱,在大。大的基本标志,在能容,容得下不顺眼的人,听得进不顺耳的话,装得下不顺心的事。据说,美国总统林肯曾试图跟政敌交朋友,引起一官员不满。他建议林肯利用权力消灭他们,但林肯温和地说:“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③襟抱之大,不仅在容人容事,还在坚守真理。无论境遇顺逆,皆能做到“道比天大”,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季而不衰,历坎险而益固。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七日,犹鼓瑟而歌。子贡和子路牢骚满腹,孔子教育他们说:“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意是,得道的人,心境快乐与否,不在于困厄与通达。生命的意义,被孔子定格为对真理之道的认识和践行。

④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星空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这种失败、穷困和软弱都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将人类襟抱的维度无限拓开去,使它比天空高远,比海洋宽阔。

⑤一等襟抱,深植一个“爱”字。爱,不止于一己之爱、亲情之爱、家国之爱乃至族类之爱,它是指向世界和生命深层体验的悲悯情怀。丰子恺,这个以漫画和随笔双绝闻名于世的艺术家,画的很多漫画都以他的孩子为描绘对象,充满爱心;他的散文,也以一颗爱心去抒写世间万物。

⑥器识大于文艺,是文人的格局。一般人初读鲁迅,总感觉先生寒意闪闪,尖刻不容人近。但读来读去,我们便可读出他坏脾气背后对世界的温情。他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童言无忌的孩子,真诚、单纯,“能憎能爱”。在他那里,“憎”是“爱”的变奏

⑦当下,有很多人,年纪轻轻却像活过几世一般把世界看得透彻,对万物失去了好奇失去了热情,对世界失去了眷顾失去了爱心。如此襟抱,已称不上是襟抱,只是皱巴巴一粒干橘子,内里一抓败絮。

⑧一等襟抱,会将更多的人放在心里,担一份大负荷,存一份大担当,做一份有益于人的大事业。杜甫仕途多舛,但他对世界的理想和希望,愈困窘愈热烈。他被生活放逐到最低处,却在低处获得了植根于大地的力量。

⑨不论为人抑或为文,冲破一己之私的小格局,就会抵达充盈而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大襟抱的修炼,会将你推送至人生开阔处。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中所说的“一等襟怀”具有什么样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分点说明。

2.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容得下不顺眼的人,听得进不顺耳的话,装得下不顺心的事。(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2)在他那里,“憎”是“爱”的变奏。(文中的“变奏”具体指什么?)

3.第⑦段是否多余?请阐述你的理由。

4.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更符合“一等襟怀”的内涵?请结合诗句内容和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A.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被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选自《艾青诗选》)

B.世界以它的痛苦吻着我的灵魂,要求我用歌声作回报。

——《飞鸟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祖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过:过人之处。④更:更换。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③《书》:也叫《尚书》,《诗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⑧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余                  (2)师其父母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后来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完成小题。

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注)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受到诬陷,自请外放,任职杭州通判。此诗于赴任途中,在吉祥寺游赏牡丹、摘花取乐时所作。

1.苏轼作诗注重“炼字”,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细读全诗,你读出了怎样一个苏轼?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在金圣叹点评《水浒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两位豪杰,两口宝刀,接连而来,对插而起。奇险极矣,又一个买刀,一个卖刀,互不相犯。”

这段话中,评点了两位豪杰,他们的经历中都有与宝刀有关的情节,但是最后也都落草梁山。其中买刀的是_______________,卖刀的是_______________。两位英雄在性格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世纪中叶_______________(人名)写的_______________(书名)是我们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

(1)一上高城万里愁,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一词中,点明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回忆昔日骑马射箭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