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赏读下面的美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那年的冬天好大雪 ①腊月里,冬天像是一台年久失...

赏读下面的美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那年的冬天好大雪

①腊月里,冬天像是一台年久失修的鼓风机,粗糙的北风没完没了地吹着。我们裹着棉衣在刚盖好的大楼里闲聊,有的打牌,有的抽烟,等待着工头回来发工钱。 

②下午,胡小兵突然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支烟,说:“叔,抽支烟!”我说我自己有。他硬是塞给我,还给我点着了。他今年才跟他爹出来。几个月前,他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坏了腿,回家了。我想这小子,可能有什么事。我抽了一口,说:“有啥事?”他嘿嘿一笑,说没事。

③我拿出自己的半瓶酒:“来一口?”胡小兵还是嘿嘿一笑,接过去,咕咚灌了一大口。我也喝了一口,胸口立即暖烘烘的。胡小兵喝过酒,脸色通红,说:“叔,我爹的腿不行了。当初以为是小事,可后来加重了。”我不知说什么。胡小兵又给自己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的,可我现在才攒了五百块。我给娘说过要给家里一千的,我怎么也得凑够一千呀!”

④我口袋里也没几个钱,一家老小都张着嘴等我一个人喂呢!虽说我和胡小兵是老乡,可挣的都是血汗钱。我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口袋里也没钱了,都寄回家了。胡小兵盯着我说:“叔,就借一百,等发了工钱就还你!要是工头不回来,侄儿明年挣的第一张钱就还给叔!”他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屋子里的人都不再乱哄哄地嚷嚷,把注意力都转到我和胡小兵身上。那时,楼外北风呼啸,屋内寂静无比。胡小兵脸上挂着的泪珠令我不忍再看。翻了几层衣服,我掏出两张藏好的百元票子,说:“侄儿,拿上,什么时候说还钱我就不再理你!”说完,我夺过酒瓶猛喝了两口。

⑤“胡小兵,还差多少?”突然有人问。

⑥“三百……”胡小兵哽咽着。 

⑦“既然答应过给娘寄一千的,就不能寄五百,差多少我们给你凑齐!别嫌少,拿上!”一只只粗糙皲(jūn)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

⑧我的鼻子酸酸的,出来半年了,我还没有这么难受过。我朝窗外瞥了一眼,看见了随风飞舞的雪花。我说,北风得了势了,把大雪也叫出来了。我在外跑了几年,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雪。 

⑨我们一屋子人都挤到窗户旁,争着看大雪。不时有人说:“也不知道咱们老家下雪了没?”“咱家乡的雪肯定要比这里大!”

⑩那年,我们没有等到工头回来,就一起卷起铺盖奔向火车站了。在火车上,仍然看得见窗外的雪花追逐着火车飘飞…… 

(选自《北京晚报》文章有改动)

1.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作者以“那年的冬天好大雪”为题,并在文中多次提到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⑦段中说“一只只粗糙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揣摩这时胡小兵的心理,把他内心的想法写出来。(不超过30字)

 

1.“我”和工友筹钱帮助胡小兵替他父亲治腿病。(意思符合即可) 2.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对比, 突出人心的温暖。 3.开放题;提示: 围绕“感激”一词来写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格式应为“人物+事件”。细读文本可知,文中出现的人物有“我”、工友们、胡小兵。事件是胡小兵答应娘要寄一千元回家里给父亲治腿,但只有五百,工头也跑了,于是找“我”借钱,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我和工友们纷纷凑钱帮胡小兵凑够了一千元。据此可概括为:“我”和工友筹钱帮助胡小兵替他父亲治腿病。 2.本题考查对文本题目和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可知,“我”、胡小兵、工友都是外出打工的人,工头跑了,我们只能困守在工地,以“那年冬天好大雪”为题,并且文中大量出现的对于雪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我们当时处境的窘迫,让人心生怜悯。联系文本主旨可知,本文表现了工友们内心的善良与热情。这种真挚的情感与寒冷的大雪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人心的温暖。文中对于雪的描写,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因为雪下得很大,工友不能干活,所以只能聚在刚盖好的大楼里闲聊,才有了下文胡小后借钱、大家凑钱的情节。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开放类试题,符合语境,言之成理即可。工友们把自己辛苦攒下的钱给胡小兵,让他感受到无私的帮助,大家的真诚与善良,这让他心中充满了感激。所以本题围绕着对大家的感谢来拟写即可。比如:真的太感谢大家,回家我一定好好照顾父母,明年好好干活报答工友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赏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第二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称赞”指的是什么?

2.皇帝、内臣和百姓明明没有看到新装,他们为什么要说假话,装出都看见新装一样?

3.真话从一个孩子的口中说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查看答案

赏读的郑振铎《猫》(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 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 亡失,更难过得多。

1.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愤怒→_____→ 无奈 →_____

2.从选文及课文全文来看,“我们”断定猫咬死鸟的根据和这只猫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据是: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对“我”做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研读传统文化的《亲亲为大(一)》,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选自七年级传统文化)

1.一个人只有_____自己的父母,才会把这种_____发扬光大,可以说,“_____”是检验人是否善良的试金石。

2.你阅读了这段文字,有什么感受?请谈一谈。

 

查看答案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作者诸葛亮是___时蜀汉的____家、军事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宁静无以致远。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查看答案

研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请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不亦乎(通“悦”,愉快) B.人不知而不(生气,发怒)

C.吾日三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D.矩(达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