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2)中原乱,__________ ,几时收? (朱敦儒《相见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 ,__________ 。 (《列子·愚公移山》)
(4)_____, _____。九万里风鹏正举。 (李清照《渔家傲》)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战争惨烈场面的诗句是“___,__”。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和《钱塘湖春行》的“行”都是指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
B.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属于祈使句,一般来说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语气,比如:“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用来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情感的句子属于感叹句,比如:“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C.句子的主干是指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压缩掉后剩下的部分。找出句子主干,就能看出它的基本句型,并且可以看出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是否得当,句子主干表达的意思和原句一样谁确。
D.《寂静的春天》一书的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它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反战意识。
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B.人生在世,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还是出于自己直觉的驱使?
C.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 (成竹在胸、点石成金)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 , , ,笔触如刀刻,因而更胜“力透纸背”。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更遑论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 (相得益彰、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坯(pēi)料 粗糙呆板 题款
B.酣(hàn)畅 最负盛名 韵味
C.釉(yòu) 竟相追逐 精湛
D.遑(huáng)论 凝练浑厚 浸透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成竹在胸 惟妙惟肖 相得益彰
B.成竹在胸 栩栩如生 异曲同工
C.点石成金 栩栩如生 异曲同工
D.点石成金 惟妙惟肖 相得益彰
3.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
②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
③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
④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根据要求作文。
武汉疫情爆发后,各地支援武汉,出现了一批批的90后白衣天使,他们担起了疫情的重任。所谓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者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勇敢奔赴前线,遏制疫情,保护亿万中国人。
作为初中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题材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参考标题:
《疫情在前,重任在肩,90后在行动》
《让青春闪耀未来》
《践行青年使命,谱写青春华章》
《凝聚青春力量,闪耀青春光彩》
《不忘初心,闪耀青春》
《青春正飞扬,青年勇担当》
《不负韶华,让青春在疫情中闪耀》
《奋斗青春,无问西东》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碗米粉
⑴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⑵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⑶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⑷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⑸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⑹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⑺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⑻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⑼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⑽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⑾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⑿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⒀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14)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4.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样写用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