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时评,完成各题。 爱国是中国青年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樊大彧 ① 青年是时...

阅读下面的时评,完成各题。

爱国是中国青年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樊大彧

①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进入新时代,“实力爱国”的中国青年一定是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排头兵,一定是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目标的蓬勃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定会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伟大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②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新中国70年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也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永不停息奋力拼搏的壮丽史诗。

③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青年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为幸福生活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越的青春之歌。

④新中国成立之初,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范围展开,广大青年满怀爱国热忱,纷纷报名参军,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也奉调随第一批志愿军入朝参战。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青年突击队成为突出亮点。1954年在北京展览馆工地上诞生的青年突击队,经过团组织倡导,迅速出现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全国各地基建工地的青年突击队就有7 500个,参加青年13.5万人,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张百发青年突击队闻名全国。

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专家学者贡献突出,成就卓著。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上天,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产油,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等,以中青年为主体和生力军的科技工作者,以高昂热情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事业当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⑦今天,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

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全过程。爱国不能靠空谈,需要练就过硬本领,现在很多人谈论“实力爱国”,就是要用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⑨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⑩新时代中国青年拥有的最亮丽青春底色是爱国,青年对国家发展信心强烈,青年勇于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利益。新时代青年是当代中国伟大发展成就的全方位见证者,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亲眼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中国青年反而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⑪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青年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进入新时代,“实力爱国”的中国青年一定是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排头兵,一定是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目标的蓬勃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定会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伟大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自2019年9月30日《北京青年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唯一)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①段加点词语的理解。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六段论证思路清晰:在第①②段提出论述的话题,然后列举五四运动爆发(第③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第④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⑤段)等各个不同时期青年的突出表现来论证论点,最后在第⑥段得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结论。

B.选文先讲道理,再摆事实,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投身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梦”中去。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是新时代对中国青年的要求,中国青年必须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D.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但是中国青年更加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1.爱国是中国青年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2.举例论证。通过列举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广大青年满怀爱国热忱,纷纷报名参军,毛岸英入朝参战、1954年在北京展览馆工地上诞生的青年突击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各地青年突击队、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张百发青年突击队等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青年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为幸福生活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越的青春之歌”的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晴雨表”是预测天气晴雨的气压表。有时也喻指在事物发生前的征兆。在本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比喻青年人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征兆,形象生动而又浅显易懂。 4.B 【解析】 1.考查概括提炼文章的论点。通读全文,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①到第②段,提出实力爱国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第二部分是第③段到第⑩,这部分论述了两方面内容,第③到第⑥段论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第⑦段到第⑩段论述新时代中国青年拥有的最亮丽青春底色是实力爱国;第三部分再提出实力爱国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实力爱国是中国青年的使命。再有,论点经常出现的三个地方,或标题点明论点,或开头提出论点,或结尾归纳论点。本文标题恰好可作本文论点。 2.考查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也奉调随第一批志愿军入朝参战。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青年突击队成为突出亮点”运用了举例论证。“1954年在北京展览馆工地上诞生的青年突击队,经过团组织倡导,迅速出现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 运用了举例论证。 “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张百发青年突击队闻名全国” 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作用是列举事实,达到论证论点的目的。这里论证了“中国青年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为幸福生活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壮怀激越的青春之歌”的观点。 3.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晴雨表”的表层含义指预测天气晴雨的气压表。在这用的是比喻义,指事物发生前的征兆。“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论证论点的目的,这里生动形象的论证了青年人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征兆,从而论证了“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的观点。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本文的第①②段是提出论述的话题,即提出实力爱国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第③段写五四时期,中国青年的表现。第④段写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青年的表现。第⑤段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青年的表现。第⑥段写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所以A正确; B.“选文先讲道理,再摆事实”错误,选文第①②段提出论述的话题,然后列举五四运动爆发(第③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第④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⑤段)等各个不同时期青年的突出表现来论证论点,后面的部分则是道理论证。所以应是:先摆事实,再讲道理。所以B错误; C.由第⑦段“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可知C正确; D.由第⑩段“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中国青年反而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可知D正确;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一只老鹰从高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请结合材料,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

作文。

孤独寂寞时,温馨的问候最难得;失意悲伤时,忠诚的守护最难得;得意忘形时,冷峻的警示最难得;尴尬懊丧时,宽容的勉励最难得……

请以“    最难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市图书馆特此推出天一讲堂国庆专场讲座——《中共抗战与新中国诞生》,主讲人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张云教授,时间为2019年10月5日下午2点,地点为宁波市图书馆新馆一楼报告厅,请你结合讲座海报,为宁波市图书馆写一则通知。

 

 

查看答案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

(选自《祭欧阳文忠公文·临川先生文集》)

(丙)

黄溪夜泊

(北宋)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释)①豪健俊伟:豪放、强劲,英俊、奇伟;②清音幽韵:清亮幽雅的韵调;③雄辞闳辩:雄伟宏广的文辞;④上下往复:升升降降,调出调进;⑤屯邅(zhūn zhān):处境艰难困苦。困踬(zhì):困厄不得升进。踬:跌倒,受挫。⑥此诗是作者于景祐四年(1037)被贬夷陵时经黄溪所作。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而终不可______            (2)其谁与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示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如公器质深厚

A.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B.盛衰兴废

C.属予作文以记 D.心而寓之酒也

3.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自 公 仕 宦 四 十 年 上 下 往 复 感 世 路 之 崎 岖

4.(乙)文用了两处“呜呼”,你认为这两处“呜呼”应当用什么样语气来读?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5.王安石在(乙)文中提到了欧阳修诗文的特点,请你就(丙)诗来印证王安石的观点。

6.有人评价欧阳修是“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这样的评价是否合适?请你结合(甲)(乙)(丙)三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查看答案

关于“看客”的主题阅读

(名词由来)看客是一个汉语词汇,指观众,读者,旁观者。最先出自鲁迅的《呐喊》自序,有深刻含义,指旁观者。巴金《家》等也有相关记载。

(直击现场)2018年10月28日,刘某在四季花城站上22路公交车,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道路维修,公交车改道。车至南滨公园站,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下车,刘某未下车。当刘某发现已过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冉某未停车。刘某走到冉某右后侧,指责并两次持手机攻击正在驾驶的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其解释、争吵,右手放开方向盘与其互殴。最终车辆失控,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相撞后,撞断护栏坠入江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实事评论)当车上其他乘客选择保持沉默,旁观者下一秒便成为了遇难者。看客殒命,这场事故被人们包装成一则警世的人性寓言。

如果及时制止会怎样?媒体翻出了今年4月20日的视频,湖南一辆开往长沙的客车上,一名男乘客因错过站点,让司机违规停车遭到拒绝后竟然公然抢夺方向盘。此时,另外名男乘客飞身一脚,将闹事的乘客踹开。

“这神之一踹应该全国推广。” “我们还要保持沉默吗?”

很多人联想到了短片《车四十四》。44号大巴车女司机受歹徒侮辱,乘客无人制止,只有一名男乘客挺身而出,却被歹徒反刺一刀。女司机受辱后被放了回来继续开车,将见义勇为的男乘客赶下了车。郁闷的男乘客搭上了另外一辆车,不久他看见有警车驶过,原来,女司机把44号车开进山沟,车上所有人全部遇难。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这句用来批判看客的话被反复使用。可是,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上的遇难者们的悲剧,可以用冷漠的旁观者来解释吗?

车上其他乘客在事发之时处境如何,我们毫不知情。从公开的资料看,我们只知在坠江前的几十秒内无人出手制止。是否有呵斥或劝解无从所知。当争吵升级至打斗,短短两秒时间公交车便坠向江面,车上的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制止。

当新闻事件中出现看客的角色,总会有人想到追究看客的责任。但归属责任要以理清

事实为前提。22路公交车上的13名受难者,他们或许以为那只是一场不会引发严重后果的言语争吵,当发现事态有变,制止,已经来不及。对于在22路公交车上枉死的遇难者们,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贸然使用“看客”去定义显然不妥。

(根据“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众号缩写)

(媒体呼吁)

我们呼唤理性的“看客”

山西晚报新媒体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

一直喜欢鲁迅。他目光深邃,仿佛可以洞察一切;他言辞犀利,像一把匕首,插入敌人的胸膛;他也给我们了一面镜子,我们照一照,便能看见自己脸上的灰尘,透过每一副躯壳,看见灵魂深处隐藏的麻木和愚昧。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依然记得《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的沙皇俄国屠杀中国人的场面,刺痛作者的不仅仅是鲜血,更重要的是周围麻木不仁的看客,那一刻,鲁迅弃医从文,决定拯救国人麻木不仁的思想、灵魂。他做到了,他拉开了笼罩在中国人头顶的那块黑幕,让光明透了进来,一篇篇战斗檄文像号角,唤醒了一批批有志青年和黑暗、愚昧做斗争。

摆脱了黑暗,中国的看客还需要用理性来战胜愚昧。最近,台风“山竹”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可给我们的伤害依然无法抹去。在事故中丧失的生命,无法估量的财产损失,让人在惋惜的同时,深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渺小、无助。在警方一再警示下,竟然有人想成为网红驱车前往,就为了拍“山竹”的狰容,更有甚者用绳子拴着狗,把狗当成风筝。我们在声讨这些视生命如草芥的人的同时,也静静地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做过无聊的 “看客”?如若身边没有缺乏理智的看客,他们的视频给谁看呢?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车祸现场,总有一些人不是第一时间抢救伤亡者,而是围观的围观,拍视频的拍视频;有人要跳楼,围观几个小时,等不及了,竟然起哄,脆弱的生命一跃而下;吃个饭,拍视频,受点伤,擦破皮,拍视频信息快餐化的时代有没有觉得大家都在裸奔?

也有人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在想,没有滋长的土壤,“存在”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们不去绑架别人的思想、行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理智的看客,可以成为有趣的灵魂,拒绝无聊,拒绝麻木,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精彩的世界;呼唤理智的看客,识破伪装的道具。

(链接课文)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

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上一群人,象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变色龙》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词由来)告诉我们,“看客”一词最早见于鲁迅的文章,后来的词义范围逐渐扩大。

B.(直击现场)中记者对“重庆公交车案”这一新闻的报道不带主观感情色彩,这是由“新闻的要真实客观,必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决定的。

C.(实事评论)引用“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是想说明任何灾祸中的受难者都有其遭遇不幸的必然性。

D.(媒体呼吁)列举有人为了拍“山竹”的狰容想成为网红,便不顾警察阻拦驱车前往的例子,是为了让人们反思自己是否是围观这些视频的无聊“看客”,从而证明看客的愚昧。

2.(实事评论)中作者对短片《车四十四》(除一名男乘客)和“重庆公交车案”中的乘客是否都定义为“看客”?请写出理由。

3.文中画线句有什么含义?请联系语境作答。

4.请结合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成为理性的“看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