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麦香如故 张金凤 (1)日头朗照,麦叶泛黄,空气中弥漫着麦之将熟的香气,那香是一...

    麦香如故

张金凤

(1)日头朗照,麦叶泛黄,空气中弥漫着麦之将熟的香气,那香是一种灵药,瞬间将村庄唤醒。端午粽香荡漾的村庄,镰刀在石头上嗷嗷地叫,村头是碾场的身影。

(2)人们在村头选一块平整的空地,用耙把地翻一遍,打碎坷垃,泼水浸泡。在睡足了的湿地上,撒上麦糠和灶底灰,拉碾子一圈圈碾轧。

(3)场轧好了就等开镰,麦子从地里割回来要“铡场”。铡场常常在黄昏或者晚上。收工早的,天黑前摆下铡刀,年轻的按着铡刀柄,年长的将麦捆子放进铡刀口,麦穗垂在外侧,麦秸草留在手边这一侧,掌铡刀的年轻人迅速将铡刀按下,一猛子劲,铡刀落地,麦草纷飞,铡得干脆利落。也有那生手,越铡那麦子越像棉线,柔软难断,那放麦子的老把式就站起来,将铡刀高擎,一脚轻踩垂在一遍的麦穗,“咔”一声,干脆利落,后生看得心服口服。

(4)打场的时间选择在午后两点左右,正是一天中最热、麦子晒得最焦爽的时候,恨不得风一碰就崩裂出麦粒。一头温驯的老牛或者精干的驴子,拉着碌碡或磙子在骄阳下转圈,戴斗笠的男人,不时吆喝一下牲口,调整着它的步幅。一遍遍地翻看着麦秆,一遍遍地碾轧。等那毛隆隆的麦穗软塌塌铺在场院上,就该“起场”了。用木杈、四股杈将麦秸挑起,抖净藏在草里的麦粒,然后才将麦秸叉走,这时候的麦秸叫作麦瓤了。起走了草,就剩下粮和糠,混着麦糠的麦粒拢成堆才算起完了场。

(5)“扬场”就是把麦粒和麦糠分开。木锨迎风扬起混合物,麦糠较轻被风吹走,留下麦粒则哗哗落下。有风的时候,扬场简单,只要将一木锨带着麦糠的麦粒斜着扬出去,风就给分得很明白,麦粒落地,粒粒饱满,麦糠就飘开了。倘若响晴无风,扬场就见了高低。手艺差的,一木锨撇出去,麦粒麦糠又齐刷刷落到一起。那人就懊恼地把木锨一扔,在场院角点上根烟,等风来。女人不放弃,在重新和好的麦子前用扫帚掠几下,企图通过自己的扫掠,分离出粮食。好把式此时不紧不慢,一木锨撇出去,麦糠落在原地,麦粒却斜飞出去,干净利落地落在旁边的空地上。他的手艺招来那些轻浮的后生,老把式淡淡一笑,说:“靠风扬场那叫本事?”有学识的后生仔,看着看着就明白了门道,回去操起木锨慢慢也有了样子。

(6)扬场的副手做着“掠场”的活计。男人一锨一锨有板有眼地扬,女人待扬几锨就去用大扫帚掠出没有飘出来的麦糠。扫掠力度均匀,将未飞走的麦糠扫走。那些堆积如金砂的麦粒,在日头的蒸腾下散发浓烈的香气,在场院劳作的人就像被一坛老酒熏醉了似的,摇摇晃晃着腿脚,憨笑着。孩子们抽空就跑进麦粒的堆里去,越堆越高像小山一样的粮食,把孩子顽劣的翅膀收回来了。

(7)如今,一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一趟走过去,就将田里个个精神抖擞的麦子直接分离成粮食和草。那打麦场上的旧时光,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那些辛劳和企盼,交织着满足和汗水,成为一种深深的怀念。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本文围绕“打麦”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请借助知识小贴士,思考文章第(1)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年轻的按着铡刀柄,年长的将麦捆子放进铡刀口,麦穗垂在外侧,麦秸草留在手边这一侧,掌铡刀的年轻人迅速将铡刀下,一猛子劲,铡刀落地,麦草纷飞,铡得干脆利落。

(2)他的手艺招来那些轻浮的后生,老把式淡淡一笑,说:“靠风扬场那叫本事?”

4.请阅读全文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1.轧场、铡场、打场、扬场等“打麦”的内容,生动具体的写出了“打麦”过程的辛劳和满足。 2.(写出三点即可)照应标题“麦香”,点明麦香的时节。通过“唤醒”“嗷嗷地叫”等一系列的语句,采用拟人手法,渲染麦子成熟时,农村劳动的热闹氛围及人们心中丰收的喜悦心情。 3.(1)“按”一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年轻人在轧场时的分工及动作的要领及干脆利落,用词准确生动,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2)轻浮,本处指靠风扬场,没有好本领,贬义词褒用,与“好把式”形成对比,写出了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中积累出的智慧。 4.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文章通过写“麦香”,并用大量篇幅写出在收麦季节,劳动人民轧场、铡场、打场、扬场等“打麦”的内容,写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最后一段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作者对打麦场旧时光的怀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概括作答即可。概括可采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方法或依据试题给出的答题格式。本题从与“打麦”相关的几个环节来概括。根据“人们在村头选一块平整的空地,用耙把地翻一遍,打碎坷垃,泼水浸泡。在睡足了的湿地上,撒上麦糠和灶底灰,拉碾子一圈圈碾轧”得出:轧场;根据“场轧好了就等开镰,麦子从地里割回来要‘铡场’。铡场常常在黄昏或者晚上”得出:铡场;根据“打场的时间选择在午后两点左右,正是一天中最热、麦子晒得最焦爽的时候,恨不得风一碰就崩裂出麦粒”得出:打场;根据“‘扬场’就是把麦粒和麦糠分开。木锨迎风扬起混合物,麦糠较轻被风吹走,留下麦粒则哗哗落下”得出:扬场。然后综述即可。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烘托人物性格。④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段文字是环境描写,“日头朗照,麦叶泛黄,空气中弥漫着麦之将熟的香气,那香是一种灵药,瞬间将村庄唤醒”交代了农村农忙时节的劳动场景和氛围,“端午粽香荡漾的村庄,镰刀在石头上嗷嗷地叫,村头是碾场的身影”烘托人们喜悦的心情;“麦之将熟的香气”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中的“麦香”,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1)“按”用手压或摁。结合“掌铡刀的年轻人迅速将铡刀按下”分析,运用“按”这一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年轻人动作的干脆利落,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2)“轻浮”的本义是指言行随便,不严肃不庄重。这里是指那些后生没有扬场的经验,靠风扬场。是贬义褒用,与“好把式”形成对比,表现了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中积累的经验,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本题考查对重要段落作用的把握。要求掌握结尾段的一般作用。其作用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分析。在内容上,有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丰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旨,画龙点睛,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根据本段分析,在结构上:“那打麦场上的旧时光,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总结全文;内容上,文章通过写“麦香”季节,劳动人民从事的各项“打麦”劳动,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那些辛劳和企盼,交织着满足和汗水,成为一种深深的怀念。”点明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打麦场旧时光的怀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

(睹领袖人物风采)

人物一: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角的作风,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他很喜欢孩子,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常常可以见到他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个人问题,很尊重他们。

人物二:

在长征的红军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已五旬,面容坚毅而慈祥的指挥员,在队伍中激励广大指战员。由于他年纪已大,衣着与战士一样破旧,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伙夫头”,而他本人也以这个绰号为荣,因为这体现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的精神。

1.请根据上述材料,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正确的人物姓名。

人物一:__________              人物二:__________

(叹红军长征奇迹)

材料链接: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一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类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2.红军是勇敢的代表,他们面对千难万险毫不退缩,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任意两个长征路上的重大经历。

四渡赤水—→__________—→__________—→会宁会师

3.结合选文中的具体数据,概括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作者埃德加斯诺称之为“奇迹”?

(承共产党人精神)

4.部分学生想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重走长征路。小明说:“这个活动没有意义,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没必要再去吃那些苦。重走长征路,纯属作秀。”请你对小明的观点进行反驳。另外,你作为中学生,打算怎样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查看答案

根据知识卡片和对诗意的理解,填在下面这首诗空缺部分最合适的一项是(    )。

关于律诗

关于刘诗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A.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B.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死正茫茫。

C.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 D.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

(2)鸢飞__________

(3)窥谷忘__________

(4)沿阻绝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积累与运用。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草一木之中。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1)__________”写出了对西湖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刘祯《赠从弟》中的诗句“(2)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文句“(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其被贬谪之后,内心豁达而呈现出的一派的空灵澄澈之景;《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4)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委婉地道出了女子独赏佳景,反动思念之情;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征蓬出汉塞,(5)____________”暗写诗人内心的积愤和抑郁。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将情感寄托在草木上的诗句(不可采用卷中出现的诗句):“(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钟声响起归家的xùn(   )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唏(    ),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     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可否不分肤色的界限,愿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

(Beyond《光辉岁月》)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xùn)号__________            ②唏(_____

(2)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坚决                  B.彷徨

(3)加点字“壳”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______

A.                    B.qiào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