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则素绿潭 湍                  (2)晓雾将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 哀转久 B.非亭午夜分   康乐以来

C.春冬时  山川 D.疾也  自康乐

4.“一切景语皆情语”。《三峡)写景,抓住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突出夏水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答谢中书书》写景,通过描写山川之美,传达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1) 湍:急流 (2)歇:消散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C 4.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水量大、流势猛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释文言词语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1)句意: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湍:急流。 (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2.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虽:即使;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疾:快。整句译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A.阻绝,阻断/消散,消失; B.如果/从; C.助词,的/助词,的; D.以,动词,认为/连词,表时间;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峡》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山连绵不断,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量极大,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水流势迅猛、湍急。通过这些描写,赞美三峡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一文写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也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母 亲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的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简要概括选文中描写的与母亲有关的几件事。

2.第③段画线句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4.如何理解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选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什么意思?

3.作者引用张嘉贞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4.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② 大拱的两肩上,有两个小拱。

 

查看答案

读新闻资料,采用关键词的形式概括“24小时城市书房”的特点。

参观扬州虹桥坊24小时城市书房后,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理事长赞叹:“阅读已成为扬州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24小时城市书房,读者刷借阅卡就可以进入。书房里有自助办理借阅卡的机器,配置了二维码数字书刊借阅系统、自动借还机等设备。在这里,读者还可以享受到绿色环保节能的环境,以及免费饮水、自助饮料售卖等人性化服务。

“24小时城市书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对“读书种子”的理解。

材料一:语文课要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老师必须先当好“读书种子”。

——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

材料二:“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向贤彪《一起做“读书种子”》

(注)(四民:士、农、工、商    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作者______。“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他采访的主要地点是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