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这组漫画,唤起了你的什么回忆,或者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这组漫画,唤起了你的什么回忆,或者引发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故事,可以抒发情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梦想与行动 梦想是帆,行动是舵,扬帆掌舵,才会破浪乘风。 ——题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过,他梦到他种的水稻像高粱那样高,穗子像扫帚那样长,颗粒像花生米那样大。或许这在我们看来实在是荒谬可笑,但对于他来说,这或许是他一生的梦想,大概也正是他多年来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原因吧! 花儿怀着对美丽的追求,在春天尽情绽放;鸟儿怀着对黎明的渴望,在清晨快乐欢唱。美丽是花儿的梦想,光明是鸟儿的追求。同样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的实现,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拼搏。 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在面对被安史之乱拖入黑暗深渊的盛唐,心里依然怀着他兼济天下的梦想。面对险恶如毒虫般的社会,他依然把持自己,扬帆掌舵,在暗礁满布的大江上破浪乘风。一个博爱的梦想,一次倔强的航行,给我们展现了一位高大的杜甫。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伟大领袖毛泽东挥笔写下华章,他怀有为国为民的梦想,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抗战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井冈山会师尽显英雄豪情,遵义会议彰显英雄才能,在一次次的战役中狠狠的教训敌人,展现中华风采。梦想使他明确了航行的方向,鼓足了航行的勇气,行动让他向着梦想给定的方向大步向前。 “大人物”都大梦想,同样“小人物”也有大梦想。 又是一年秋种时,当农民在田间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梦想来年有一个好收成。于是,在田地里会看到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在辛勤劳动。梦想无界限,只要怀有追梦的心,终会有收获。 一个人要想学会“飞”,就必学先学会站立、行走、奔跑和攀登,人只有经历这些,才能学会飞!。梦想是帆,行动是舵,扬帆掌舵,行动起来吧,胜利的彼岸就在眼前! 【解析】 试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试题采用题图文相结合的形式。题目给出四幅漫画,其内容依次是:“人要想学会飞”“就必学先学会站立、行走”“奔跑和攀登”“人只有经历这些,才能学会飞!”从内容上看,这里“飞”的深层含义就是“梦想、目标”的实现等;“站立、行走、奔跑和攀登”的深层含义,就是一步一步由易到难的实现目标的过程。由此可知,材料所阐释核心是“梦想”与“行动”的关系——有梦想不行动只能是空想;有梦想有行动才会“梦想成真”。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都想能够“飞”起来。如何实现目标,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裁上看,可叙写一个故事,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或认知;可以阐述“梦想”与“行动”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体裁作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作文

2018年4月15日,一个5岁萌娃王梓陈,在幼儿园附近捡到5元钱后,交给了在附近执勤的民警张伟衍:“警察叔叔,这是我刚捡的,给!”民警觉得王梓陈拾金不昧的行为非常值得鼓励,于是决定给他一个充满惊喜的小小仪式感。

请你以警察叔叔的口吻给这位5岁的萌娃写一张奖状。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筠芝亭

张岱

筠芝亭,浑朴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后此亭而楼者、阁者、斋者,亦不及。总之,多一楼,亭中多一楼之碍;多一墙,亭中多一墙之碍。太仆公造此亭成,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此其意有在也。亭前后,太仆公手植树皆合抱,清樾轻岚,滃滃翳翳,如在秋水。亭前石台,躐取亭中之景物而先得之,升高眺远,眼界光明。敬亭诸山,箕踞麓下;溪壑萦回,水出松叶之上。台下右旋,曲磴三折,老松偻背而立,顶垂一干,倒下如小幢,小枝盘郁,曲出辅之,旋盖如曲柄葆羽。癸丑以前,不垣不台,松意尤畅。

(注释)①太仆公:张岱的高祖张天复,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生活在明朝鼎盛时期。②躐:踩踏。③小幢:刻有佛经的石柱形小塔。④盘郁:盘曲美盛的样子。⑤葆羽:仪仗中用鸟羽装饰的华盖。⑥垣:围墙。台:亭台。

1.小明阅读此文时,摘录了以下句子,他认为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笔下筠芝亭的特点。请你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加以概括。

(1)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__________________

(2)清樾轻岚,滃滃翳翳,如在秋水。__________________

(3)升高眺远,眼界光明。__________________

(4)不垣不台,松意尤畅。__________________

2.张岱笔下的景物趣味盎然,赏析下面句子。

老松偻背而立,顶垂一干,倒下如小幢,小枝盘郁,曲出辅之,旋盖如曲柄葆羽。

3.筠芝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张写作《陶庵梦忆》的背景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释)①此诗作于刘长卿被贬,途径汉水时。夏口,今湖北武昌。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元中丞,刘长卿的友人,被贬至岳阳。②楚客:作者自指。③孤城:指汉阳城。

1.诗歌第二联分写两地景物,融情于景。试作赏析。

2.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闲话“鸡肋”

李景端

①“鸡肋”,本是普通的一种乏味食材,也许因为《三国演义》中,杨修因自作聪明,擅自解析口令“鸡肋”导致丧命这则典故,使“鸡肋”一词,常常被用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纵观如今,餐桌上依然会有“鸡肋”,而在生活中,不同表现的“鸡肋”现象,包括由此衍生出收效甚微的形式主义,似乎更不时可见。

②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鸡肋”:“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既然“没有多大价值”,那么本应不做或少做,但现实生活中,却常见明知“没有多大价值”,却依然热衷去做,有的甚至还不惜巨大投入,硬着头皮去做。譬如市场营销中公布的某些流量、点击率、收视率、票房数、跟帖数、排行榜、竞赛名次、意向订数,网店点赞率、回访好评率,等等,有不少都是表面上好看,实际效果远非如此。尽管这样,还是有许多人,对这类“鸡肋”趋之若鹜,争相为“鸡肋”包装,有的甚至不惜造假,耍花枪,给“鸡肋”凃粉上色,借此吸引公众的眼球。

③也许有些人对上述“鸡肋现象”见多了,心理上变得习以为常,不自觉地滋生出一种“鸡肋心态”,就是不好吃,不想吃,但还是吃了。譬如,有些事明显投入大,产出小,可做可不做。眼看别人都在做,也只好跟着做,但做了又觉收效小,以至产生随大流,勉强从众,或者满足于表面上像样就行的惰性心理。

④就我接触的出版人来说,就听到有些人反映,现在办书展很兴旺,有些展场人气很高,这对提升群众阅读风气确有好处,值得提倡。但又觉得仿佛有点跟风,办得稍显频繁。境外书展不算,仅就内地而言,现在除了全国性的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之外,还有许多省级的,市级的,各个行业的书展、书市、展销会,以及图书馆的馆藏书采购会等,一年不下几十场,有时一个月内不止开一场。不少出版社收到邀请,明知如今多是网络批销,现场零售数额很小,但又不想放弃宣传图书的机会。结果投入大笔展台租费和人员差旅费,却得不到什么经济回报。造成不去可惜,去了又常失望。

⑤又如,现在某社出了一部什么书,常喜欢召开新书发布会。从宣传图书来讲,做点广告也属正常,但是否都需要采取开发布会这种方式?因为书才上市,与会人连书还没来得及看,到会只好说些吹捧空话。对有些重要的大型系列书,需要通报编撰初衷、背景、内容及品读指导等,开次发布会当然有价值。至于其他一般的图书,倘若把开发布会这类活动办得太随便,就难免有单纯作秀之嫌,并无议书评书之实。尤其是时下有些“名士”的汇编书,企业家的经营自诩书,艺人的注水随笔书等,也往往开个发布会造势。这对于举办者和与会人来讲,恐怕都会有种“鸡肋心态”的阴影。

⑥现实中还有一种“鸡肋现象”更令人反感,就是商品的过度包装。不少人大概都收到过大容量、相当精致的礼品盒。其实里边装的不过是一两茶叶,或几块糕点,可是层层加料套装,其包装盒价值甚至超过小礼品本身。这些过度包装,十足是留着无用、弃之可惜的时尚“鸡肋”。

⑦“鸡肋”可食不可爱,这是它客观的存在。问题在于人们面对其中悖论的态度。既然是明知,就应善于分析,区别对待。有的该扬,有的该弃,扬弃均该有度。“鸡肋”不会消失,但要因事而异,因势利导。凡事切忌只重表面,无视实效。对待“鸡肋”,但愿少一些追求形式主义的摆谱,多一些讲究实效的理性思考。

(《中华读书报》2019年9月4日)

1.作者闲话“鸡肋”,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下面是②~⑥自然段的思维导图,按提示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3.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如果赞同,请再举一例并阐述理由:如果不赞同,请写出你的反驳理由。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古九谷瓷瓶

[日本]井上靖

桑木大二郎在能登半岛W镇看到一只古九谷小瓷瓶(指日本石川县南部九谷产的古瓷器),还附有鉴定标志,证明是宽文(1661—1672)年代的珍品。这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

那时,大二郎结婚还只有两三年光景,现在大女儿已经上中学了。他是因公司里的事,出差到W镇的。这是个渔镇,全镇弥漫着鱼腥味儿。

他在一家古董商店不太整洁的橱窗里发现这只红花小瓷瓶时,异常惊奇,心想要是能亲手托着欣赏一下,那该有多美呀!

一问价钱,回答是500元。

“500元!”

对于月薪只有70元的他来说,价钱实在太高了。

“要是200元么,倒还可以……”

“别开玩笑。在古九谷瓷器中,它也算是最古老的了,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啊!”

一眼可以看出,这位四十开外的商人脾气执拗,即使让他减一分钱也不会答应的。

说起来兴许有些夸张吧。实际上,桑木大二郎自从在能登半岛W镇上见到古九谷瓷瓶到如今,十年中简直是被迷住了心窍。他曾先后五次借口有公事跑到W镇,欣赏这个古瓷瓶。他越看越想买,然而对于工资微薄的他来说,那瓷瓶真不啻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朵鲜花。

最近一次,即第五次看到那只古瓶,是在前年夏天。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惟有那只瓷瓶依旧装饰在临海的不太干净的橱窗里,只是十年前500元的价钱涨到了7万元。

据物主说,十年中间,这里遭到过一次海啸袭击,近处失火一次,即便在这种时候,最先被抢出屋子的总是这个瓷瓶。在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还专门修了一座水泥防空洞收藏它呢。

从前年夏天至今的整整两年中,桑木大二郎在生活上节衣缩食,连旁人都觉得他实在可怜。这是由于大二郎已下定决心,说什么也得从本来就够拮据的开支中挤出70000元钱来。

为了能登半岛上的这只瓷瓶,他的妻子连尼龙围裙都舍不得买一条。大女儿竟连郊游也都不能去了。有时,大二郎也想过,这样做,大人孩子真可怜。可他自己也戒了烟酒,和同事的交际应酬之类的一切都给免掉了,为瓷瓶他什么都不惜牺牲。

这样,他好不容易凑齐了70000元钱,摆在那家古董店脏乱程度与当年无二的柜台上

“其实,我也是最近才听说的,这东西是假的呀。前些日子,家父去世13周年那天,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世时说过,那是假的,于是,我拿到金泽市,请大学里的先生鉴定,果真是假的啊!”

十年前满头蓬松的乌发如今一根不剩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似地说完后,脸上泛起一丝苦笑。

大二郎一听说那是假的,顿时觉得瓷瓶黯然失色。但是,一想起这10年来的执著,这两年的苦日子,他还是想弄到手。然而,物主却执意不肯脱手,尽管得知它不是真品,对它有些漫不经心,却似乎依然对它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偏爱。

结果,大二郎出2000元成交。这价格,比真货便宜,但比赝品要贵。当夜,他和店主把瓷瓶放在中间,一起对饮。

不知为什么两人只是默默无言地举杯,直至皎月临窗。

1.按“悬念→结局”的小说技巧来梳理故事情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2.“他越看越想买,然而对于工资微薄的他来说,那瓷瓶真不啻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朵鲜花。”作者把瓷瓶比作悬崖峭壁上的鲜花,有什么用意?

3.小说多次写“古瓷瓶”在商店被摆放的情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从两人“默默无言地举杯”的举动中,你读出了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