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

阅读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说着,他掏出块漂亮的表,表面上镶着小宝石。

“当然喽!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就是迟钝了点。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这些年我都在东奔西走。”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侯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 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奇怪,你怎么又长了两三寸呢?”

“是呀,满二十岁后我又长了些。”

“你在纽约怎么样,吉米?”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纸条,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文中画线的两处景物描写作用是否相同?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2.当吉米借着火柴的亮光看清鲍勃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试揣摩人物心理,用第一人称写下来。

3.你觉得鲍勃这个人值得20年的等待吗?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4.小说的结尾鲍勃被逮捕出人意料,但仔细推敲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预先作了多处暗示,请找出其中的三处。

5.如果要为这篇小说拟一个题目,你会选择哪一个?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述选择的理由。

A.法与情                  B.二十年后

 

1.不同,第一处营造了一个凄清寒冷的坏境,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第二处渲染了一种沉寂尴尬的气氛,暗示了情节的转换。(暗示了巡警此刻痛苦、纠结的内心世界) 2.第一人称,认出朋友的激动喜悦,发现朋友是罪犯的震惊、痛苦、纠结。 3.值得等待。虽然他在西部非法牟取暴利,触犯了法律,但是他却信守承诺,冒看被抓的危险前来赴约;虽与朋友分别二十年,但从未改变对朋友的信任。 不值得等特。虽然他重情重义,冒看被抓的危险前来赴约,但是二十年时间里,他为了谋取财富和利益,不惜锅而走险,触犯法律,成了通错犯。(意思相符即可) 4.①“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②鲍勃说“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这些年我都在东奔西走”。③吉米在离开之前向鲍勃确认了他是否会离开,④便衣警察为了防止鲍勃一眼识破,将黑色大衣的“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⑤“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奇怪你怎么又长了两三寸呢?”(答出3点即可) 5.选择A小说讲述了警察吉米和通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鲍勃重情守信,但因为触犯法律必须得到制裁,吉米忠于职守,面对故友必须背叛友谊,不私情。这个题目满晰地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选择B。(1)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可以引起读者的猜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突出故事主要情节。小说讲述的是吉米和鲍勃赴一场二十年之约的故事。(3)二十年后两人再次相遇,突出了人物在这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体现了时间、环境对人的影响,深化了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1)“冷飕飕”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结合“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可知,街上人非常少,故这句环境描写还营造了一个凄清寒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环境和场所。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警察才会马上注意到男子,为人物的出场和情节发展做铺垫。2)结合“接着,一片沉寂”可知,这处环境描写渲染了沉寂尴尬饿氛围,结合“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可知,警察要走了,情节进一步发展,暗示了情节的转换。结合后文可知,男子等待的朋友马上到来了,就是这个警察,警察此时已经知道自己幼时的伙伴是眼前这个罪犯,内心非常痛苦、纠结,而这一处环境描写的“冷飕飕”也暗示了警察痛苦、纠结的内心世界。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思路:从吉米的角度来写,第一人称,他是一个警察,而发现眼前这个守约而来的朋友是罪犯,吉米内心应该是喜悦、震惊、痛苦、纠结的;第一人称;心理描写。示范:鲍勃,居然是鲍勃,我的朋友,天哪!我们有二十年没见了,等等,他的伤痕,他的镶满钻石的领夹,他,他就是最近在通缉的罪犯,天哪!怎么会这样,他怎么会是罪犯?我该怎么办?抓他?认他?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思路:结合个人对文章的体会,表明观点,陈述理由,语言流畅,内容充实。示范1:我认为值得等待。鲍勃虽然是罪犯,但是他却还记得二十年前的约定,在被通缉的情况下来赴这场幼时的约定,看出他非常重情义,着情义的角度看,鲍勃值得等待。示范2:我认为不值得等待。鲍勃已经是罪犯了,为了利益他触犯法律,已经堕落了,他虽然冒险来赴约,但是这也许是出于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想要炫耀的心理,所以不值得等待。 4.本题考查伏笔。1)结合“‘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可知,鲍勃对于警官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敏感,不想引起警官的注意,因此看出他的心虚,暗示了后文他罪犯的身份,被捕的结果。2)结合鲍勃说的话“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这些年我都在东奔西走”可知,鲍勃发财的方法不太合法,应该是非法取得,和后文他被通缉的身份相符合。3)结合“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可知,吉米在离开之前向鲍勃确认了他是否会离开,作为一个陌生人关心的有点多了,而后面揭开了鲍勃的罪犯身份,作为警察的吉米怕他逃走,故可知,这是一处伏笔。4)结合“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可知,便衣警察为了防止鲍勃一眼识破,将黑色大衣的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作为朋友,遮掩自己的面貌是很奇怪的,后文揭示他不是鲍勃的朋友,解开了谜团,故这是一处伏笔。5)结合“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奇怪你怎么又长了两三寸呢?”可知,成年人是很难再长高的,鲍勃对朋友身高变化的疑问暗示了此人可能不是吉米,故这是一处伏笔。 5.本题考查题目作用。明确思路:结合自己对文章的体会,选择一个作为题目,结合题目的相关作用,陈述理由,语言流畅。示范1:我选择A。这篇文章的两个主人公都面临着法与情的考验,尤其是吉米,一方面是牢记二十年约定、在被通缉的情况下仍然来赴约的情深义重的朋友,一方面是法律的公正,吉米要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鲍勃也如此,来赴约,可能会被抓,被判刑,不来赴约,就愧对朋友,失去情意。两个人都做出了选择,吉米忠于职守,在法律和情意中选择了法律,鲍勃忠于情意,战胜了个人的利益。这个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具有点题的作用。示范2:我选择B。“二十年后”这个题目具有悬念性,意味着引发人的无限联想,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二十年”是吉米和鲍勃两个人人生的重要分水岭,两个人都面临了艰难的抉择,突出了时间、环境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先与最后

鲁迅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陈的,然而也会因了竟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竟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徉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竟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国人的心态

国人的表现

后果

最先

(1)______

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

凡事“不易有改革”

(3)______

最后

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2)______

(4)______

国家“土崩瓦解”

 

 

2.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改句:见胜利则纷纷聚集,见失败则纷纷逃亡。

3.作者认为中国将来的脊梁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几则小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一)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雅量二)

(二)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雅量三)

(三)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

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十九)

(四)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雅量三十五)

(注)①东市:指刑场。②靳固:吝音固守。③跌荡:摇晃跌倒。

1.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例句

《古代汉语词典》部分义项

选项

(1)《广陵散》于今绝矣

A.断绝B.横渡C.非常D.死亡

 

(2)文王亦寻悔焉

A.寻找B.使用C.沿着,顺着D.随后,不久

 

(3)书亦如故

A.所以B.故意C.从前,原来的D.缘故、原因

 

(4)看书竟

A.竟然B.终于C.从头到尾D.终了、完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简要分析(二)(三)两则故事在刻画人物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4.四则故事均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篇,请根据四则故事简要概括雅量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端居:闲居。

1.联系两首诗歌,说说“远书”中会写些什么。

2.诗人为什么将秋天称为“素秋”?根据你对“素”字的理解,作简要分析。

3.下面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它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1)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每本书在内容上,必然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在读书时,一方面要虚心体会,努力研求其中的深湛义蕴;另一方面还要有批评态度,要辨识前人思想的偏失。       要虚心,       要保持批评精神,才是正确的态度。       在读书时勤于思考,加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能在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之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若盲目迷信典籍,缺乏批评精神,只能使思想陷于停滞,那是不足取的。

(摘自张岱年《<读书文萃>序》)

(材料二)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

(摘自朱光潜《谈读书》)

(1)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既……又……只有……才……           B.不仅……而且……如果……就……

C.既……又……如果……就……           D.不仅……还……只要……就……

(2)根据上下文,哪一项的诗句填入材料二的横线处最恰当?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C.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D.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则材料中介绍的读书方法,完成下面的图表。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面语段中高殿帅执意要拿下王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且说高俅得做了殿帅府太尉,选拣吉日良辰,去殿帅府里到任。所有一应合属公使衙将,都军禁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高殿帅一一点过。于内只欠一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半月之前,已有病状在官,患病未痊,不曾入衙门管事。高殿帅大怒,喝道:“胡说!既有手本呈来,却不是那厮抗拒官府,搪塞下官。此人即系推病在家,快与我拿来!”随即差人到王进家来,捉拿王进。

(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2)所谓“旁观者清”,请你根据“智取生辰纲”事情经过,帮助杨志总结失败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