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选择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微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1.这篇文章,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其用意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分析文中第⑥段的作用?

3.从修辞角度分析第⑧段划线的句子。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

4.第⑩段中说,“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出你的理由。

 

1.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2.第⑥段在内容上交代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孩子们的温馨提醒让“我”知道了楼后也长着花,设置悬念,吸引了“我的”的注意力,同时也暗示文章“拥有良好的外界条件,我们自然可以更加轻松的成长,但是有时候,我们必须面对挫折,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就要靠自身的努力去争取”的主题;在结构上,既承接了上文描绘楼前美丽的花装点了生活,为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又为下文写“我”意外发现开放的单纯而圣洁、高贵的白玉簪作铺垫。 3.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玉簪花比喻成古代仕女,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4.这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作的事情,就能成功,开出灿烂的花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意图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文意,然后从文章内容角度和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和情感角度来思考作答。“用意”也就是作者表达的主旨,一般文章的主旨藏在结尾,所以我们要仔细阅读结尾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结合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确,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说明“生命因为选择的正确而伟大”这样一个主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语句作用的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从结构上讲,这段话承接上文对楼前阳光下美丽花朵的描写,引出下文对楼后面阴暗潮湿环境的描写及意外发现开放的单纯而圣洁、高贵的白玉簪,承上启下;从内容上看,第⑥段是孩子对大人的提醒,“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引起了“我”的兴趣,表明即使是“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的恶劣环境同样可以绽放生命的活力,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3.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等角度作答。“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这句话运用比喻,把“花”比喻成了“古代仕女”,生动形象地写出花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单纯而圣洁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下列句子。

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3.分析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

(1)________,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

(3)________,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________

(5)________,可以为师矣。

(6)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7)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三人行,________

(9)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

(10)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11)强欲登高去,________

(12)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有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与汝南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搞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 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B.少/游学于太学

C.元芳/入门不顾 D.二人并告/归乡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意思。

(1)尊君在______

(2)其日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

(2)尔何信之诚也。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在实际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母亲雨是最得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B.“那点儿薄雪好像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徽露出点儿粉色。

C.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D.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读书应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

②因此这两种读书方法,不但不可以偏废,而且应该讲究巧妙的结合

③如果对可以泛读的,采用精读的方法

④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只能吸收到可怜的一点点

⑤就可能对必须精读的东西囫囵吞枣

⑥如果对应该精读的,采用泛读的方法

⑦读后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

A. ①③④⑦⑥⑤②

B. ①②⑥⑤③④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⑥⑤⑦③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