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献之字子敬①,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风流为一时之冠。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 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选自《晋书·王献之传》,有删改)

(乙)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刘义庆《世说新语》)

(甲文注释)①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②容止:容貌举止。③殆:懈怠。④吉人:这里指优秀的人。⑤乌驳:黑色。

(乙文注释)①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1.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B.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C.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D.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风流为一时之/既加(《送东阳马生序》)

B.书壁为方丈大字/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C.吉人辞寡/得之心而寓酒也 (《醉翁亭记》)

D.因恸良久/哀转久(《三峡》)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2)何以都不闻消息?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介绍了王献之的举止风流潇洒、闲言少语、智退小偷的性格特点。

B.甲文按时间顺序主要写了王献之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将错就错,顺着墨迹画小牛;几百人围观他写在墙上的字;握笔力量大,王羲之夺笔失败。

C.乙文的“了不悲”,“都不哭”都表示子猷对弟弟深切的悼念,表达他的淡定从容、兄弟情深的个性。

 

1.B 2.B 3.(1)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2)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4.B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意思是:桓温曾经让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画了一头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故断句: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故选B。 2.考查一词多义。 A.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帽子; B.曾经/曾经; C.助词,的/指代“山水之乐”; D.气息中止/消失; 故选B。 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吉人:优秀的人;寡:少;以:因为;故:所以。(2)何以:为什么;闻:听到。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B项“甲文按时间顺序主要写了王献之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将错就错,顺着墨迹画小牛;几百人围观他写在墙上的字;握笔力量大,王羲之夺笔失败”说法错误。“将错就错,顺着墨迹画小牛;几百人围观他写在墙上的字;握笔力量大,王羲之夺笔失败”这是第二段叙述的主要事件。第一段通过事件叙述,介绍了王献之的举止风流潇洒、闲言少语、智退小偷的性格特点。甲文也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故B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御街行:词牌名,又名“孤雁儿”。此词双调七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②香砌:有落花的台阶。③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④真珠:珍珠。⑤天淡:天空清澈无云。⑥月华:月光。练:白色的丝绸。⑦无由:无法。⑧明灭:忽明忽暗。敧():倾斜,斜靠。⑨谙(ān)尽:尝尽。⑩都来:算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赏的愁情。

B.下片以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发出阵阵愁思,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有评词者谓此词情景两到,堪称情景俱佳的名篇。

D.词中拟人、通感、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2.结合词句,简要赏析“夜寂静,寒声碎”中“寒”字有什么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蓝鸟

马建忠

女儿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作文得了满分。我心存疑惑,这些年写作文一直是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我问她,写的什么内容。

她说,怀念一只鸟。

这回我信了。

拿过作文本,我被女儿的文字吸引:看到一只小鸟离去,总有一双伤心的父母,而一只鸟妈妈或鸟爸爸的被捕,就意味着一窝小鸟被活活饿死窝中!

我的思绪飞回到数年前那个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我带着女儿去村旁海河交界处的湿地散步,微风拂过水面荡漾起粼粼碧波,青蛙在草丛中唱着欢快的歌。忽然,几声凄惨的鸟鸣引起我俩注意,顺着声音看见不远处浅滩湿地的拉网上一只鸟正痛苦地挣扎着。

爸,小鸟受伤了,准是二癞子放的拉网,太缺德。

我有些愧疚,小时候二癞子常带着我们用这种方式捕鸟烤着吃。那几年,在村里停留的鸟锐减,地里的蝗虫没了天敌,疯狂吞噬庄稼,粮食大幅度减产。后来在专家的引导下大家才知道,人类与大自然共生共存,不能再伤害鸟类。

赶紧把小鸟救下来放了吧,它妈妈多着急呀!

我走上前,摘下那只一身蓝羽毛红嘴巴的鸟,它滴血的翅膀已经不能飞翔。

对鸟的喂养我有些经验,绝大多数鸟是杂食性,由于野外生活艰辛,它们多是遇虫吃虫,遇果吃果,遇谷吃谷。野外鸟与家养鸟最大的区别是本能防范,蓝鸟目光中流露的恐惧证明了这一点。假若不撕下这层防范,它会拒绝喂食,不吃不喝,直至饿死。

女儿焦急地问,爸,怎么办呀?

你没发现它看你的目光透着柔和?爸躲开,你试试,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我边说边把牛奶混合面包的食物塞给她。

女儿每天给蓝鸟敷药、喂食,用手捧着它练习飞翔。那段时间,它接纳了我们一家人。蓝鸟恢复得很快,我跟女儿商量,让它回归大自然,蓝天才是它自由的家。

⑮女儿看着蓝鸟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她很矛盾,既想给蓝鸟自由,又担心它受到伤害。

自由和安全都是相对的,让它自己做选择行吗?我拿出一个鸟笼接着说,这有一个鸟笼,假若蓝鸟飞进鸟笼,咱留下它好好喂养,假若它飞往天空,咱就放飞它。

女儿表示同意。

就像浪潮渴望回到海洋,鸟儿喜欢蔚蓝色的天空。

第二天,我们来到河边,离别的伤感随着河水缓缓流淌。

你以后一定多注意周围的情况,别再着了捕鸟人的网,还有,记得一定要回来看我啊。女儿动情地说。

蓝鸟眼睛不停地转动着,似乎听懂了女儿的话,它在我们头顶飞翔一圈,落在女儿手里,用嘴轻轻啄了几下她的手,随后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飞向了芦苇荡最深处。

蓝鸟放飞那天,二癞子因捕鸟贩鸟被拘留了。

转眼一年过去,期间女儿几次谈到蓝鸟都很伤心。我说,等鸟儿飞回来的季节,咱们再去湿地看鸟。

湿地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它是鸟类的天堂。女儿看着林林总总的鸟俯冲着,盘旋着,嬉戏着,蓝鸟你在哪里呀?

夕阳挂上柳梢,一只蓝鸟忽然脱出众鸟之围,飞向女儿。看着它左脚醒目的红色脚环,女儿飞奔着高呼:蓝鸟,蓝鸟回来了!

蓝鸟像久别的亲人,轻轻地落在女儿掌心,任其抚摸亲吻。

从那以后,每逢柳芽绽开,蓝鸟从不失约,它在湛蓝的天空中盘旋,时而嘹亮清脆地鸣叫。直到有一天,在城里摇身一变成包工头的二癞子,承包河滩采沙业务,所有的鸟再也没来过。望着头顶飞过的鸟,我想这些鸟不能在破坏严重即将枯竭的湿地驻足,只能飞去更遥远的栖息地,蓝鸟或许就在其中。

女儿情绪低落,我说去鸟市买只鸟吧,算是有个念想。

女儿摇摇头说,不想看到小鸟被关在笼子里失去自由的模样。

我们一家人心里始终放不下蓝鸟,常在春光灿烂的季节里不自觉地踱步到河边,看着千疮百孔的河滩湿地心痛不已。

春去春又回,二癞子又因非法采沙被逮捕。不久,县里换了领导,改变原有经济发展思路,把推进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县里集中财力物力恢复海河交界的湿地,不仅吸引来大量鸟类,而且还吸引了各地摄影爱好者,他们拍摄的人与自然风光片屡屡获奖。

一个清晨,女儿说,我昨晚梦见蓝鸟飞回来了,想去河边看看。

奇怪,昨晚我也做了同样的梦。

我俩漫步在湿地边缘,祈祷着,期盼着,等待着蓝鸟出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希望渐渐变成失望。忽然,一只鸟像断了线的风筝从空中急坠下来,摔在地上。

女儿蹲下身,捧起红脚环蓝鸟,心疼地说,它又受伤了。

看着蓝鸟逐渐呈现红白颜色的嘴,我说,它老了。

我俩在湿地一个僻静处把蓝鸟埋了。这次,女儿没流泪,她仿佛看见那块湿地上盛开出芬芳的花朵。

(选自2019年《小小说月刊·下半月》第九期 原题:故乡)

1.认真阅读小说,根据提示补齐横线上面的情节。

_____―→喂蓝鸟―→蓝鸟飞回―→②___―→③______―→埋蓝鸟

2.文章以“蓝鸟”为题有什么好处?

3.请自选角度,分析画线句子。

我俩漫步在湿地边缘,祈祷着,期盼着,等待着蓝鸟出现。

4.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5.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作为中学生在新时代应如何践行这一时代的主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

①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一春盛事,恰“两会”上暖意更浓。正月的喜庆还未降温,迎着明媚的阳光,一年一度的“两会”在京胜利召开。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简短有力,鼓舞人心。在李克强总理众多暖人心的话语中,那句“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让人闻即热泪盈眶、热血澎湃。简短的一句话,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自信,给予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奋进新征程以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②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是对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朴素概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放眼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在数次遭遇外族入侵这道坎后或将其击退、或将其同化,从而保持了上下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聚而不散。究其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融入血脉里的那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③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是对中华民族虽历百年屈辱依然不倒的密码揭示。到了近代,当封建王朝即将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其落后与愚昧却给我们的民族招来了百年黑暗与屈辱。多少志士仁人在黑云压城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多少时代先锋在上下求索救国救民之大道。幸甚至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数年后,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正是这支先进的政治力量挽民族于最危难之际,带领中华儿女推翻“三座大山”这道历史上最高的坎,用热血和牺牲换来了“东方红”。中国一改积贫积弱的“病夫”形象,从此站了起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新中国,古老的东方民族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④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爬坡过坎而得出的不争结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春天。我们需要“新鲜空气”,虽然会有“苍蝇蚊子”,但久经风浪的中国人民不怕这样的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这样那样的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和自我革命的勇气,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年一年奋斗,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成绩时感慨“来之不易”。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给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从国内看,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两难多难问题如峻岭,考验着“登山者”的智慧和意志;多重目标多项任务如激流,等待“涉水者”去征服和跨越。一年平稳过去,未来尤需奋斗。无限风光在险峰,好风景永远属于不懈奋斗者和敢为人先者。

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新时代奋斗者不得偷奸耍滑、投机取巧和蝇营狗苟,唯有每个个体踏实肯干、努力奋斗,我们的国家才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唯有每一名党员干部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我们党才更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党的事业才能在爬坡过坎中不断推向前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

(摘自《人民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谈一谈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很有感染力。

B.第②段中,作者谈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之所以保持了上下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聚而不散,主要是因为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C.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布局的,而②③④段又是按照平行结构来安排的,这样安排条理清楚,即使调换一下段落的顺序,也不会影响论证的力度。

D.文章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形象,大量成语如“热泪盈眶”“积贫积弱”“蝇营狗苟”、鲜活的词语如“新鲜空气”“苍蝇蚊子”“涉水者”、优美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等的运用,使文章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查看答案

请以“我的世界还有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⑶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⑷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的墓园(节选)

迟子建

①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过去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要排解对一个亲人的哀思,尤其是父亲,三十天的日子未免太短太短了。我们办完丧事后连话都很少说,谁还有心情去忙年呢?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岁,全家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害怕担忧。

②天非常寒冷,我站在火炉旁不停地往里面添柴。我不愿意离开火炉,我非常恐惧到外面去,那些在苍白的寒气中晃来晃去的人影大都是紧张忙年的人们,碰上他们的满面喜气该怎么办呢?

③我站在火炉前茫然若失。我的心很空,眼前总是闪现出山上墓园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园。那里地势较高,背后有一个平缓的山坡,山坡上长着稀疏的樟子松。而坡下,也就是墓园四周却是一大片清一色的落叶松,它们全都直直地卧在丰盈的白雪之上,是一片十分年轻的树木……弟弟从火炉西侧最小的一间房子里走出来,走到我身旁。他黑着脸,一声不吭地争着抢我手中的炉钩子,他也想来烧火。我把炉钩子让给他,我知道他也不愿意呆在屋子里,他也要找一种活儿来排遣哀思,我就再也没有多说什么地走开……

④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想不开,我们都怕这样,所以母亲一出门总得有人装作无意地出去跟踪。我的心绞了一下,火苗旺盛得不住地舔着炉盖,使炉盖微微颤动,炉盖被烧红的面积越来越大了,好像炉子在不停地喝酒,渐渐地醉了似的。

⑤不一会儿,弟弟推门回来了,他神色有些喜悦,神秘地走过来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如释重负。果然,母亲很快从门外走进来,她的一只手里提着袋面粉,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捆被冻得又白又直的生葱,她把它们放在锅台前,一副要大大忙年的姿态。

⑥母亲一旦起来,我们也就跟着活起来了。母亲吩咐我们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的时候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我总觉得那是父亲的灵魂,父亲真会找地方。父亲的灵魂是红色的,我确信他如今栖息在母亲的眼睛里。布置完活儿,母亲又对弟弟说:“往年当买的鞭炮、挂钱、对联和纸灯笼今年一律不买了。”“我知道。”弟弟低下头沉沉地说。看来有父亲和没父亲就是不一样,我的心陡地凄凉了一下,鼻子竟又酸了,又想着山上的墓园,墓园的白雪和那种无法形容的宁静之气。一定是我的神色引起母亲的注意了,她唤了一声我的乳名,然后对我们说:“从现在起谁也不许再掉一滴眼泪。我和你爸爸生活了二十几年,感情一直很好,比别人家打着闹着在一起一辈子都值得,我知足了。伤心虽是伤心,可人死了,怎么也招不回来,就随他去吧。你们都大了,可以不需要父亲了,将来的路都得自己走。你们爸爸活着时待你们都不薄,又不是没受过父爱,也该知足了。”母亲说完话,就返身进厨房干活去了。我们姐弟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就赶紧行动起来。

⑦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父亲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母亲垂下手,征求我们的意见。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可我还一次也没去过呢。”母亲很有些委屈地说。“可你一去又得哭了。”姐姐直率地说。“我保证不哭。”母亲几乎是有些流露出女孩子气了,她飞快地摘掉围裙,冲进里屋去找围巾和手套。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我们像小偷一样飞速地沿着窄巷子东拐西拐地蹿上公路,很快就把母亲甩掉了。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当她发现我们是故意摆脱她之后,就没有再追赶我们……

⑧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早晨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沉了一下,就在我们打算去寻找时,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一定是走了很远的路,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

⑨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她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你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她。“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他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

⑩“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

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是因为那颗红豆已经消失了!

1.通读全文,下列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去世,母亲最为痛苦,她睡不着觉,恸哭无声,我们害怕担忧。

B.母亲克制住悲痛,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们如释重负。

C.母亲准备好祭品,想跟我们一起上山去看父亲,我们不愿意,嫌她累赘。

D.母亲独自上山祭奠,回家后表现出欣慰和迷醉,我们深感惊讶。

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看母亲一旦起来,我们也就跟着活起来了。

⑵父亲的灵魂是红色的,我确信他如今栖息在母亲的眼睛里。

3.请对第④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我的心绞了一下,火苗旺盛得不住地舔着炉盖,使炉盖微微颤动,炉盖被烧红的面积越来越大了,好像炉子在不停地喝酒,渐渐地醉了似的。

4.第⑥段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5.本文作者迟子建曾说“我有一个短篇小说叫《白雪的墓园》。有人读了,说我写得挺温暖,我说这篇小说其实多么凄切啊”。请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分析“温暖”而“凄切”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