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于为善
张勇
①人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话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②做好事时,人们会体会到给予他人的快乐,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心情自然舒畅。帮助别人时,看到他人的不幸,悟到生活赐予自己的已经很多,自然会感思知足,便时时从容愉悦,事事心平气和。
③然而凡事总有一些例外。做好事是人的好品德的表现,但这样的好品德未必都是在促成好事,换句话说,做好事未必就是行善。
④据《吕氏春秋》记载,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垫付赎金赎人后,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垫付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垫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⑤有一天,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答谢他,送给他一头牛,子路竞收下了。孔子说:“这样一来,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⑥孔子认为,子路的行为是对的,这种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垫付赎金是国家为了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和财力,子贡的所为,把这条规则打乱了,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人而垫付赎金了。
⑦子贡的“高标道德”把原本平淡无奇、人人都能够做到的道德,拔高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使得“代付赎金后收回赎金”的道德,(与子贡相比)变成了“不道德”了。如果把一件合于道德的善事,变成了“不道德”,谁还会去做呢?单纯从道德的角度看,子贡要比子路高尚。但是,如果考察两种行为的实际效果,孔子考虑得更为全面、长远,他深入地分析了这两种行为对于社会道德規范的影响。如果我们非要将现实的道德标准拔高到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最终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多数人没有子贡的修养与财富,做不了像子贡这样的义举,不如干脆不做。如果我们退而求其次,适当地降低社会的道德标准,容忍进而鼓励、保护“为人消突,拿人钱财”的义举,使之成为多数人可以追求得到的精神享受与物质激励,尽管这并非我们最终追寻的理想之国,但毕竟可以感化相当多的人去做好事、行善举,从而构建更为美好的社会秩序。
⑧道德规范是抽象的,道德矛盾却是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共性的,道德矛盾却是个性的。具体的、个性的道德矛盾需要灵活变通地解决,不能“天不变、道亦不变”地墨守成规。在复杂的人事和世事环境中,不仅要有一颗平凡的良心,还要有“善于为善”的智慧。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①段加点的词语。
3.文中写子贡赎人的事后,为什么又写子路救人的事?有何用意?
4.下面的两则材料,哪一则不符合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东汉扬宝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老鹰所伤,坠于树下,杨宝怜之,取雀以归,细心照顾。百余日毛羽成,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自称西王母使者,以白环四枚与宝:“感君之恩,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当如此环。”
材料二:近代科学先驱、朱明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无私奉献、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耗资900万元,耗时7年才能完成的京张铁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①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热稔了起来。
②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她的工具袋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毛刷。
③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只要她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上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手,累得直不起腰。
④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让我代劳,反正顺路,顺便可以和那女人搭搭讪,我倒是挺乐意。我想,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的愿望,即便没有语言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就这样,我有机会知道了那修鞋的女人的情况。
⑤女人告诉我,她来自四川广安,到海丰已经十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基本的海丰话都会说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一个陌生的人能被一个陌生的地方所接纳,可见那个人是随和的。我想,对那修鞋的女人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况吧。
⑥上线六元,换底八元,擦油两元……她童叟无欺,遇上讨价还价的,她就将就些;遇到大方的顾客不用找零钱的,她也是高兴地接纳。她说:“人都是感情动物,无所谓聪明无所谓恶笨,不斤斤计较,也就过去了。我们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赚。”她的话,纯朴而实在,却是生活的哲学。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总有修不完的鞋。相反,她对面的同行却门可罗雀,常常是眼巴巴地看着地忙得不可开交。难道,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不锱铢必较?修鞋的功夫,聪明的人也许学一阵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艺术,却是一辈子都学不够的啊!
⑦这个修鞋的女人不知修过多少双鞋子,一针一线,一锤一挑,她都是那么娴熟,她一个活儿一个活儿的接,一双鞋子一双鞋子的修,连头都顾不得抬一抬。无论男女老少,再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修复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线,那个功夫,简直就是魔术表演。顾客往往从头到尾把鞋子看了一遍,用手去拉批了一番,才把它穿在脚上,顺便蹬一蹬地,再欣赏了一会儿才收回眼睛,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个顾客。这样,我和她的闲聊便多了起来,对她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⑧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中,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是幸运的。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做建筑工,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而且还是名牌大学呢!家乡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日子过得相当不易。我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双扎满了布条、沾满了油污而且变了形的手;我看了看她的脸,竞然辨不出她的脸是长满了斑点还是蒙上了尘土,黑得比她略带褐色的眼珠还黑;我又看了看她的头发,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黄的、红的都有,简直就像五色线。我心里暗暗地感叹: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为了生活,没有谁不用奔波劳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与收获相当,有人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又有人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好在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没有想得那么多。她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想得那么多呢!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去想得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吧!因为,她没有时间不快乐呢!
⑨生命不能用来叹气,生活不能老拿来相比。人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要拥有好心情。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处,就像这个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乐的日子使她过得异常自得。他们虽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令人敬重。人啊!只要自得,就没有谁能够妨碍到他的幸福。
⑩傍晚,一阵急雨落下,行人脚步加快。一个女顾客跑过来修鞋,她只好撑起雨伞,借着路灯的光小心翼翼地修着。收摊了,她弯着腰用一把刷子仔仔细细地把脚下的地面扫干净。白天摆摊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1.请你从“我”的角度,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3.文中“修鞋的女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从文章内容和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第⑩段的妙处。
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材料二
某中学对该校初一的学生就阅读“爱国题材”作品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阅读材料一,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请根据材料二表格,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
(3)某中学决定举办一场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座,下面是学校办公室草拟的通知,请指出通知中的不恰当之处(只需填写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通知
①为了让同学们过个有意义的国庆节,②学校9月30日上午9点决定在阶梯教室举办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座。③我们届时将邀请刘教授给大家做精彩的专题讲座。④请同学们按时莅临会场聆听讲座。
⑤2019年9月25日
××中学办公室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
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 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①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②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③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A.③④①② B.④①②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水浒》中的酒,飘香在江湖,却融入了英雄们的血液。请你从下面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先写出与酒相关的一个故事名称,再简要介绍该故事的有关情节。
①酒壮英雄胆 ②酒误英雄事 ③酒伤英雄心
(2)人物形象比较分析,是阅读名著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小说中的人物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比较分析他们的相同点。
《格列佛游记》格列佛 《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庄子《北冥有鱼》)
(3)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4)古人常运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暗示了自己一展宏才、有为于世的愿望;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被朝廷起用、建功立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