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5)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丽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用荒凉之境衬托寂寞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7)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篇文章中回忆他的知青岁月,他说那段生活要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孟子〉三章》中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曾益其所不能。”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增广贤文》中也有“责人之心责己,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它告诉我们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只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多考虑别人的想法,就会免去诸多误会。

 

谁家新燕啄春泥 悠然见南山 黑云压城城欲摧 常记溪亭日暮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恕己之心恕人 【解析】 考查学生对于课内要求必背的古诗文、文章的背诵熟练程度、文学常识及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达到背诵熟练的同时也要着重记忆一些易写错的字。平时除了对于古文的理解与积累、背诵,也要注意对诗歌的意义和情感掌握。注意“啄、摧、暮、驿、筋、恕”等字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悟或联想?请任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习总书记强调,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

材料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三: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题目:我想飞得更高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中的“拭”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疑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苏轼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佩刀,右容臭/前人之述

B.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而两狼之并驱如

C.既加冠,慕圣贤之道/增其所不能

D.玉之环/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一)文中宋濂的“嗜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两个语段,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于为善

张勇

①人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话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②做好事时,人们会体会到给予他人的快乐,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心情自然舒畅。帮助别人时,看到他人的不幸,悟到生活赐予自己的已经很多,自然会感思知足,便时时从容愉悦,事事心平气和。

③然而凡事总有一些例外。做好事是人的好品德的表现,但这样的好品德未必都是在促成好事,换句话说,做好事未必就是行善。

④据《吕氏春秋》记载,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垫付赎金赎人后,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垫付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垫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⑤有一天,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答谢他,送给他一头牛,子路竞收下了。孔子说:“这样一来,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⑥孔子认为,子路的行为是对的,这种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垫付赎金是国家为了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和财力,子贡的所为,把这条规则打乱了,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人而垫付赎金了。

⑦子贡的“高标道德”把原本平淡无奇、人人都能够做到的道德,拔高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使得“代付赎金后收回赎金”的道德,(与子贡相比)变成了“不道德”了。如果把一件合于道德的善事,变成了“不道德”,谁还会去做呢?单纯从道德的角度看,子贡要比子路高尚。但是,如果考察两种行为的实际效果,孔子考虑得更为全面、长远,他深入地分析了这两种行为对于社会道德規范的影响。如果我们非要将现实的道德标准拔高到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最终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多数人没有子贡的修养与财富,做不了像子贡这样的义举,不如干脆不做。如果我们退而求其次,适当地降低社会的道德标准,容忍进而鼓励、保护“为人消突,拿人钱财”的义举,使之成为多数人可以追求得到的精神享受与物质激励,尽管这并非我们最终追寻的理想之国,但毕竟可以感化相当多的人去做好事、行善举,从而构建更为美好的社会秩序。

⑧道德规范是抽象的,道德矛盾却是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共性的,道德矛盾却是个性的。具体的、个性的道德矛盾需要灵活变通地解决,不能“天不变、道亦不变”地墨守成规。在复杂的人事和世事环境中,不仅要有一颗平凡的良心,还要有“善于为善”的智慧。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①段加点的词语。

3.文中写子贡赎人的事后,为什么又写子路救人的事?有何用意?

4.下面的两则材料,哪一则不符合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东汉扬宝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老鹰所伤,坠于树下,杨宝怜之,取雀以归,细心照顾。百余日毛羽成,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自称西王母使者,以白环四枚与宝:“感君之恩,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当如此环。”

材料二:近代科学先驱、朱明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无私奉献、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耗资900万元,耗时7年才能完成的京张铁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