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___

(3)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  (4)老人杨氏入山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         老人引杨氏入山大穴

B.耕以蚕            数谏故

C.杨氏谢从之        水落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人也       生忧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_________为线索,甲文段按______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______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5.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

 

1. (1)觉得奇怪 (2)类 (3)整齐的样子 (4)带领 2.C 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错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 行踪 空间 人物对话 5.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属”,类;“引”,带领;“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觉得奇怪。 2.A.代词,代渔人所见到的景象/助词,的; B.用来/因为; C.都是“表顺承”; D.从/在;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关键词:“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古今异久,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空,甲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溪行捕鱼,偶然间“发现桃源”,然后“访问桃花源”。乙文以杨氏进入“山之大穴”,然后描写洞内生活情况,最后“迫暮,与老人同出”可知都是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第二空,由甲文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可知运用的是空间顺序;第三空,乙文段由“老人谓曰”“对曰”“又戒曰”可知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5.①考查对学生的分析比较阅读能力。甲文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一幅怡然自乐、祥和安逸的生活图景;乙文的“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体现出一种产品共享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美景,连鸡犬也都悠哉乐哉。可知两文都描写了百姓的安定和平、自由平等、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的原始农耕生活。 ②《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乙文段讲述一个姓杨的与一位老人在一个洞穴中的所见所闻。这里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柴米鱼肉也不缺。地是按照各家的人数分给他们土地。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 社会,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甲乙文段描写的生活都是不真实的,只是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2.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4.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5.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查看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竺可桢完成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某班同学开展了一次“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以趣味性的语文知识竞赛为主。下面各道题,你一定能完成的。

(1)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这副名联称赞的是:          

(2)“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这条广告语拟得好吗?请简要赏析。

(3)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宋国时,遇到强盗抢劫,身边只剩下子路、颜回两人。中午时,三人又饥又渴。而囊中只有一文钱。他们来到一食店门前,见店牌上写着“馒头一文钱一个”。但孔子却向主人要了九个馒头、三碗汤。吃完走时,被主人拦住。孔子指了指店牌,店主一看,便无话可说了。原来,孔子已将店牌上的一个字添了一笔。如果他再添一笔,店主会更加吃亏。请问,孔子改动的是哪一个字?他还可以怎样改?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后来的亲眼所见,又证实了这一点。

②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

③几年前,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

④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

⑤咦!刚升起的太阳竟略有一点扁的。

A.③⑤②④① B.③④②①⑤ C.①⑤③②④ D.①④②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称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B.法布尔的《昆虫记》 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C.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可以有一定的艺术加工。

D.《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陶弘景、吴均,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