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你这疲惫的路人/云正低,风正冷/这个冬天来得迅...

阅读下面一段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你这疲惫的路人/云正低,风正冷/这个冬天来得迅雷不及掩耳/雨已冰封你的来路/雪正掩埋你的前途/我不能留你/注定了我只能是你路途中的一个过客/紧紧衣,紧紧帽/你还得行走在这个冬天的路上/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请以“路的尽头鲜花盛开”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温暖的阳光穿梭于微隙的气息,舒缓,漫长。油菜花的香气,弥漫于初春,把天地间一切空虚盈满。阳光下,是一道阡陌,一排深深浅浅的脚印,通向阡陌的尽头,那片油菜花海。清明节前几天,照例要回家上坟祭祖。吃过午饭,一家子几口人,带上上坟要用的器具便去了那片林子里的几个祖上的坟边去。彼时,油菜花开得正好,艳艳的连成一片,不分你家的还是我家的,不论是邻里之间前几天刚刚闹翻的张大爷李大妈,此刻都毫无芥蒂地挤在一起,它们才来不及分辨人世间的种种矛盾,它们只知道捧出一颗灿烂的心来,给天,给地,给你,给我。在祖上的的坟头上插上几支五颜六色的彩旗,磕上几个头,我便算是任务完成。无聊地在林间漫步,不觉之间,竟信步走上那条童年记忆中隐蔽于一小片油菜花丛中的小路。高高大大的油菜花,把我遮得严严实实,我像小时候一样在小路上留下一排脚印,突然想起小时候,就爱往油菜花里钻,田间本没有路的,也被我硬生生的钻出一条路来。钻得一身黄乎乎的油菜花粉,也满不在乎,那时的天空很明静,阳光下落的不留一丝尘埃,和着油菜花粉落在身上,很暖。没多会儿,就走到了路的尽头,一片更大的花海。我想像小时候一样无拘无束地钻进花海,毫无顾忌地挤在油菜花与油菜花之间,弄得一身黄乎乎的花粉,自顾自的哭哭笑笑,不顾他人的目光。却终得只是徘徊了几步,明静的阳光在岁月的流逝里已经留下了太多的尘埃,不再似当年的那么暖了。带着一股前所未有的迷茫,叹了口气,顺着先前的路,踱回了父母身边。在一排去的脚印旁边,留下了一串回的脚印,我身体里的一些东西也随着脚印增多,慢慢地消逝了。温暖的阳光拂过日益渐长的发,油菜花的香气,弥漫于初春,把天地间一切空虚盈满。阳光下的那条阡陌,两排深深浅浅的脚印,通向小路的尽头,那片油菜花海,呢喃着我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一、审题 1.这道作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谓语(动词)往往是“题眼”,即题目的主旨、精神往往在谓语动词上。本文就要重点写出“鲜花”“盛开”的原因和“盛开”的过程。至于“鲜花”,既可以写“鲜花”的本义,即大自然中各种鲜艳美丽的花卉,也可以写“鲜花”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即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和人类真善美的品格以及各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2.“路的尽头”是一个偏正短语,“路”既可以实指自然界中供人通过的道路,也可虚指人生之路。 “路的尽头”可以实指道路的终点处或是山的极顶处以及绝壁处,也可虚指人生的终点处或是穷途末路以及郁郁不得志。 二、立意 (一)常规立意 就事论事,只是写“鲜花”的本义,描写道路尽头盛开的各种鲜艳美丽的花卉, 从而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赞美之情。 (二)新颖立意 描写的是“鲜花”的引申义、比喻义,描写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和人类真善美的品格以及各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1. 如写散步,美丽的风光往往在人迹罕至处;写登山,爬到山顶才会有“无限风光在险峰”和“一览众山小”的体悟,在路的尽头和山的极顶或绝壁处一朵名为“坚持不懈”的鲜花正在盛开。 2.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宽以待人、正直善良、勤奋踏实、爱岗敬业等精神文明之花和父爱、母爱、友爱、师爱等真挚情感之花在人生之路上盛开。 3.生活中亲人、老师、同学、朋友、路人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热切的眼神,一个善意的举动,一个热情的笑容让“我”如沐春风,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三、选材 1.选材就要紧扣“鲜花盛开”的过程这个中心来写,要略写鲜花盛开的原因,也就是“鲜花盛开”前的铺垫必须略写。要详写“鲜花盛开”的经过,能从各个角度,以动衬静,运用各种修辞、联想、想象等手法来描写“鲜花”开的盛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转身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张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她。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 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本文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2.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3.第4自然段,作者对秦岭深处的风光作了细致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B.第1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2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个人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的选材极具典型性,描写的几幅“转身”画面充满了真善美,收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5.简要赏析最后一段中“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这句话,并根据文章内容,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再续写一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现的是春燕与人之间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

B.首联写燕子秋去春来,筑巢于屋檐之下的生活习性。

C.颔联中“不下旧帘遮”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清贫困窘,令人略感凄凉。

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自然朴实,笔调平易浅近。

2.用自己的话说说“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一句的意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___

(3)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  (4)老人杨氏入山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         老人引杨氏入山大穴

B.耕以蚕            数谏故

C.杨氏谢从之        水落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人也       生忧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_________为线索,甲文段按______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______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5.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2.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4.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5.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查看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竺可桢完成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