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选段)

(乙)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四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刘湛秋《雨的四季》选段)

1.分别概括(甲)、(乙)文中的雨(水)的特点。

2.从修辞的角度分别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2)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3.结合(甲)、(乙)两个文段,下面的选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乙)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刘湛秋。

B.(甲)文所描写的雨是春季的雨,(乙)文所写是雨是秋季的雨。

C.(甲)、(乙)两文时情感基调各有所侧重,(甲)文侧重欢快,(乙)文侧重恬淡、闲适。

D.(甲)、(乙)两文都是在写雨,在表达上两文也都侧重描写,都是实写。

4.“雨”自古是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结合下面的材料,探究友情真正的内涵。

(材料一)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赋得暮雨送李曹》唐·韦应物

(材料二)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

 

1.【甲】文中的雨多、细、密、闪亮、轻柔、绵长等。【乙】文中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凄冷。 2.(1)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2)把自然界无生命的秋雨比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妇人”,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特点,自然引出“端庄而沉静”这句话,这是写秋雨的点睛之笔。 3.D 4.朋友的真正内涵:真正的朋友应是志同道合的、倾心相待的、彼此信任的、互相支持的、相互牵挂的…… 【解析】 1.这道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甲文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可以概括出雨的特点:多、细、密、闪亮、轻柔、绵长等;乙文从“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可以概括出雨的特点:端庄而又沉静、凄冷。 2.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1)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春雨分别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牛毛”写出了春雨的细密;“花针”写出了春雨的闪亮;“细丝”写出了春雨绵长的特点。 (2)从“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自然界无生命的秋雨比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妇人”。从“各种各样的果实”可以看出,在丰收季节,秋雨“端庄而沉静”的特点,这是写秋雨的点睛之笔。 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D.从“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等语句可以看出,乙文虚实结合。故选D。 4.这道题考查探究材料的能力。朋友的真正内涵,从“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以探究出:真正的朋友应是志同道合的;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探究出:真正的朋友应是倾心相待,互相支持的;从“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以探究出:真正的朋友应是彼此信任的;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可以探究出:真正的朋友应是相互牵挂的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②媵人:陪嫁女。③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

(3)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___________________    

(4)同舍生皆绮绣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依据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段是典型的_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乙)段则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

 

查看答案

阅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完成下列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各选项,与诗的内容与理解不相符的一项是

A.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湖南外出闯荡,创作的一首赞美家乡山水的诗。全诗以“山”“月”为背景,构勒出一幅“千里长江行旅图”。

B.第一句诗中句末缀入一个“秋”字,画龙点睛,将没有生命的赋予生命活力;第二句诗中的“入”“流”,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中,“恩”“下”均为动词,“渝州”是名词。

D.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查看答案

默写。

①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 《春》)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水何澹澹,____________。(曹操 《观沧海》)

_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 《次北固山下》)

⑥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⑦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采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大漠苍茫的景象,突出边城夜色凄神寒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身上背着一个大包袱,这样长久的背着,真成了个大包袱

B.自然有无穷的魅力,作为人类,我们自然应热爱她并呵护她。

C.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D.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吃。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小女的写作水平能有大幅的提高,全赖令尊大人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感激不尽。

B.敝人能力有限,能得到您的垂询,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实在是高就了。

C.我最近写了一篇拙作,经过您的斧正,无论是文章的文笔还是立意都有很大的提高。

D.小儿昨日经过您的不吝赐教,受到极大启发,不仅勇于认错,还主动奉还了失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