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次日,蔡九知府升厅,便...

下面是《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次日,蔡九知府升厅,便唤当案孔目来分付道:“快教叠了文案,把这宋江、戴宗的供状招款粘连了;一面写下犯由牌,教来日押赴市曹斩首施行。自古谋逆之人,决不待时,斩了宋江、戴宗,免致后患。”

蔡九下令将宋江、戴宗斩首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宋江戴宗二人又是如何获救的?

 

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反诗,戴宗替宋江把信送到梁山。梁山的好汉大战江州,劫法场。 【解析】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本题作答依据名著的故事情节概括即可。《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主要内容为:宋江在营中歇息多日后,出门欲寻戴宗,却出城来浔阳楼,兴致极高的自饮自吃,乘着酒兴在壁上书下“反诗”两首。恰被经过的通判黄文炳发现。他便报知蔡九知府,知府当即下令捉拿。戴宗知道后,想让宋江装疯躲过此劫,却不知黄文炳是个小气之人,想置宋江于死地,便在知府面前挑拨。蔡九知府便下令把宋江下到死囚中,派戴宗去东京报告蔡太师。戴宗途中路过朱贵酒店吃食,被药倒后搜身,发现了一封书信,内容是欲除宋江之命。于是戴宗被朱贵领上梁山泊,众人想出一计,欲教人仿造一封回信,吴用便叫戴宗假托要刻碑文,出了钱请了萧让(书法家)、金大坚(雕刻家)上山,两人被邀了入伙梁山泊,便开始假造蔡京回书。后来,梁山的好汉大战江州,劫法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在简·爱受教育的过程中,“担任她的母亲、家庭教师、伴侣”的是______

2)阿黛尔很喜欢简·爱,因为简·爱能_____,完全能够和她交流。

3)《水浒传》中“玉环步,鸳鸯脚”是梁山好汉_____的平生绝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游学(Grand Tour)”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营地教育,日本于1946年发展修学旅行。迄今为止,己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积累了有益经验。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二:我国建国初期,国家为培养顶尖人才,开展具有奖励性质的公派游学,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学校作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活动内容重观光、轻教育,以浏览讲解模式的单向教育为主。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实现跨界融合,开启双向互动模式教育的研学旅行。经调查,从2015-2017年,我国的研学旅行行业运行情况如下。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三:立人中学组织九年级全体学生到永定土楼开展“探究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九年级(1)的成龙同学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在参观和听讲解的过程中,他拍摄了许多有关楹联(对联)的图片。研学总结阶段,他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的研学成果,把所拍的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其中一张在衍香楼拍的楹联照片,上联是“不因富贵求佳地”,而下联只能看到“但愿儿孙     ”, 最后三个字刚巧被一位游客的头部挡住了,对此他感到非常的可惜,并猜想,那会是什么字呢?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已经积累了有益经验。

B.以单向教育为主的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兴起于二十一世纪。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的营地教育是教育旅行的前身。

D.立人中学全体学生带着“永定客家土楼楹联文化探究”的课题去研学。

2.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具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3.请你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如上下联要内容相关,词性、结构相对,仄起平收等),

帮助成龙同学补齐下联内容“不因富贵求佳地;但愿儿孙     ”。下面这几个选项中,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有福享 B.添财运 C.好做人 D.做好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小孩子放在同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然后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工作人员发现,没吃糖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事业上大都比较成功,而吃了糖的那些孩子少有成就,且失业率偏高。可见,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②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现实中,自律像一个导航仪,具有定位、引导、纠正人生航向的功能。一般来说,自律者皆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而且,自律会衍生强大的自我管控能力,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不断地战胜自我、成就自我。

③自律是成大事者的必备能力。晚清名臣曾国藩既无显赫家世,也无过人天赋,曾考了7次才中秀才,后来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并担任封疆大史,一条重要秘诀就是自律。他修身有十三条:主敬、静坐、平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写日记、日之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对普通人朱说,这些事情要一一做到非常困难,但曾国藩做到了。难怪有人说,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对人生的掌控能力。一个懂得自律的人,才能形成自由行走世间的底气,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④自律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保持自律则需要坚定的毅力。一旦作出一个决定,就要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小说家后,给自已设定了雷打不动的写稿模式:写长篇小说时,每天凌晨4点钟起床,写作5小时,即使提不起劲,每天也要写满10页,每页400字;即使文思泉涌,也要在10页左右打住。村上春树说:“要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一个人若想通过自律来实现目标,既要有“逼一逼”自己的狠劲,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笃定坚持。没有强大的意志力,自律就是一句空话。

⑤一个人不自律,不仅难以成就事业,更可能毁了自己。在《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个关于马和骑师的故事。骑师驯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出去时,就把马缰绳解除掉了。马在原野上飞跑,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的时候,就越来越大胆了,一路狂奔,不仅把骑师摔下来,还冲下了深谷,粉身碎骨。现实中,自律犹如给人生套上缰绳,能防止误入歧途、身败名裂。

⑥自律的人虽不一定成功,但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可以说,一个人自律的水平,往往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必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精彩。

(摘编自胡运生《成大事者必自律》,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受住糖果诱惑的孩子大都比较成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B.任何时候自律者都会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C.曾国藩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并担任封疆大吏,是因为他比普通人更懂得自律。

D.虽然自律的人不一定成功,但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让自己更强大。

2.如何才能做到“自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律的重要性”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①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②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③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④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⑤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⑥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⑦可是,这不可能。这点想象力仿佛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却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难以寻觅。

⑧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一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⑨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⑩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和第一段形成设问关系,第一段段末的省略号表明炊烟可有其它的说法。

B.文中“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用了类比的手法,突出乡村变化之大。

C.在地平线上的几间老屋子上,我亲眼看见挺拔的烟囱会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

D.我希望学习鲁滨逊盖房、砌灶、捡柴、烧锅煮饭,为的是能想象呼吸那微温的炊烟。

2.请概括说出炊烟让我“感动得落泪”的原因有哪些?

3.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4.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

1)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修辞角度)

2)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词语角度)

5.作者在第段中说“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硕大的结”指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候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遂胜赵。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候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摘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②趣治行:趣:催促,行:行装。③奢:即赵括的父亲赵奢。④应候:人名,秦国国相。⑤王龁():人名,秦国将领。⑥监:监视,监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然不谓      善:    

2汉用之而兴  故:    

3)秦之所      畏:    

4)且秦以白起王龁 易: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B.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C.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D.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知臣莫若主。”    

2)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4.汉高祖父子、赵王使用将相的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