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1)

高潮

(2)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______________→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眼里着泪,点点头。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 他总是一脸黯然

4.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1. (1)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 (2)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2. 理解 关心(关爱、挂念) 3. (1)“汪”写出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2)“黯然”写出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的极度失望。 4. 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绝望等心理。(答出两点心理即可) 5. 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小说开端(①--⑩)小吴找老乡被盘问;小说发展(⑪--⑯)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小说高潮(⑰--⑱)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小说结局(⑲--⑳)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查找或总结体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第①--⑩段小吴找老乡被盘问,是怀疑;第⑪--⑯段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不认为是老乡,“我”对小吴的态度是理解;第⑰--⑱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我”对小吴的态度是关心或同情;小说结局(⑲--⑳)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我”对小吴的态度是支持、认同。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与文章内容结合理解分析词语含义。①句中小吴在找老乡被盘问后,得到我的理解,深受感动,眼中流出泪水。“汪”字极言小吴严重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②经过长时间的找寻后,小吴并没有找到自己的老乡,心中满是失望和委屈,“黯然”一词写出了小吴情绪的低落,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也就是一定要答出词语对表现人物心情的意义。 4.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应用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应判定使用了何种描写方法,分析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它与内容的关系。此时小吴却被“老乡”厌恶地骂作“神经病”,心中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满是震惊、不解与失望的凄凉,句中通过“晃”这一动作描写形象地折射出了小吴心灵遭受的打击,“单薄的身体”暗示了小吴生活的艰辛与心灵的孤独无助。 5.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联系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处于不同位置的文章作用也有所不同,其次分析段落在内容和主题上的作用。小说主要叙述了北漂一族——小吴寻找老乡的过程,赞扬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结尾段落不仅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而且“我”的加入,也收到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效果。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

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⑩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这段文字主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2.请简要回答第②③句在文中的作用。

3.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请你说一说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鷹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唐雎不使          辱:                (2)大王加            惠:

(3)秦王怫然怒          怫然:              (4)长跪而之曰        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三子者,皆布衣士也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

B.安陵君许寡人                  劳筋骨,饿其体肤

C.有先生也                    是人多以书假余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不为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第三段中,唐雎为什么要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历史事实?

5.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古诗赏析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本诗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因其意蕴别致被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2.本诗题目《咸阳城东楼》,还有另一种版本《咸阳城西楼晚眺》,大多人喜欢选用后者,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文学名著

“我等一百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今者天子宽恩降诏,赦罪招安,大小众人,尽皆释其所犯。我等一百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愿去的,作速上名进发;如不愿去的,就这里报名相辞。我自赍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

上述文字节选自A____________创作的《水浒传》,“我”指的是B____________(人名),从这段话中可知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请分别举一个人物。

①官逼民反型,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

②战败投降型,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

③自愿上山型,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用诗文原句填空。

(1)一轮秋影转金波,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5)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太学生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冻馁之患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