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听众,它成了一首家...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听众,它成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

B.由于今年多次遇到旱涝灾害,使得庄稼的收成不好.农民们只能过个兀兀穷年

C.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B 【解析】 A.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运用正确; B.兀兀穷年: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勤劳不懈。运用有误; C.群蚁排衙:指整齐地排列着。运用正确; D.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运用正确;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屏嶂    硕果     历尽心血 B.斑澜      愧怍     锋芒必露

C.卓越    字贴     可歌可器 D.校对      晌午     锲而不舍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痛(zhì)       问(jié)            目不园(kuī)

B.(sǒng)        杀()           深痛绝()

C.古(gèng)        取()           气吞牛(dòu)

D.育()          罚(chéng)        心不在(yān)

 

查看答案

请以“何以解忧,唯有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1)

高潮

(2)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______________→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眼里着泪,点点头。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 他总是一脸黯然

4.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查看答案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

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⑩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这段文字主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2.请简要回答第②③句在文中的作用。

3.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请你说一说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