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尔而与之_________

(2)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________

(3)公孙仪相鲁而_______

(4)弟子谏曰________

2.翻译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3.请简要分析“鱼”在两个文段中的作用。

4.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1. (1)踩踏 (2)同“辨”,辨别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代词,他,指公孙仪 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可以停止吗? 3.【甲】文中把“我”想要的东西比作鱼,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论证形象生动。【乙】文中鱼是故事的线索,为议论(结论)作铺垫。 4.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用脚踢着给他。蹴,踩踏。 (2)句意为: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辩,同“辨”,辨别。 (3)句意为: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特别喜欢吃鱼。嗜,特别喜欢(很爱好)。 (4)句意为:他的弟子劝谏说。其,代词,他,指公孙仪。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乡,同“向”,从前。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是,这样。已,停止、放弃。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段中的“鱼”出现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想要的东西比作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乙文主要为叙事,以公孙仪爱吃鱼,国人都来给他送鱼,他却拒收的故事,最后议论点明主旨。所以鱼在本文当中充当了叙事的线索,引出文末的议论。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文中句子“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可以看出,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欣赏。

蝶恋花 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词中两处写“霜”,上阕用“霜”写________,下阕用“霜”写________

(2)本词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寂寞”,请作具体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

(1)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2)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4)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6)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8)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查看答案

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综合性活动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在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2)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

请你写出二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3)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B.这份来自全校师生的关爱,如冬日里的暖阳,为病痛中的贫困母亲送去了温暖和战胜病魔。

C.为限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省教育厅还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眼保健操时间均纳入课表,严格按规定时间组织实施。

D.在梅家坞村,每到冬季,村民们都会腌制酱鸭、酱肉被做成传统腌腊菜,四面八方的游客很喜欢点这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