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不求甚解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默写。
(1)月下飞天镜,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生命是什么?生命是“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的无私奉献;是“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执着自信;是“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的高瞻远瞩;是“会当凌绝顶,_____”(杜甫《望岳》)的雄心抱负;是“富贵不能淫,_____,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概;是“采菊东篱下,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从容淡定;是“水击三千里,_____”(《北冥有鱼》)的逍遥自在。
语文实践活动。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为积极响应号召,学校准备在近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一活动。假若你被推荐为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突出主题,语言简洁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会活动设计中,有一个人人参与的分享环节——“推荐精忠报国英雄”。你最崇敬的英雄是谁?请向同学推荐。要求:概述英雄事迹,语言简洁准确。
我最崇敬的英雄是______,推荐理由是: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A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B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C只要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才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_____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D“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文段画线句子A、B、C、D中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
(2)在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①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
②“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③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④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⑤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⑤④
C.③①④②⑤
D.⑤②①④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山萌虽在,锦书难托”,①这是陆游与唐婉之间痛彻心fēi_____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考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②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大义凛然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与父亲的告别,这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③世间所有的文字,千百年来都在作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④
(1)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痛彻心fēi_____
②不屑_____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_”
②“_______”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_____
A.痛彻
B.大义凛然
C.娓娓
D.生离死别
(4)文段中四处标点(见序号①②③④),使用有误的一项是_____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多变的天气让你猝不及防,学习的收获让你惊喜不已,成长的变化让你与众不同生活中常有一些你意料之外的事。
请以“万万没想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