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烟火里的疼爱 木兰溪 ①那日回到家时,天色已晩,...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烟火里的疼爱

木兰溪

①那日回到家时,天色已晩,舟车劳顿的我很没精神。原想吃点水泡饭就得了,洗洗便睡。

②母亲不同意,她说知道我要回来,白天就买好了饺子皮,下午剁肉做馅儿,晚上好了就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饺子,空着肚子的人哪能睡一场好觉?于是,她让我歇着,自己开始忙活。

③虽然一身倦意,但我看着清瘦的母亲端来菜肉馅儿,拿出圆筛子,放上一碗水,摊开了饺子皮,熟练无声地包着饺子,我不再好阻止。灶台旁放着的花茶,那是我过年时带回家给她泡着喝的,常听她说受凉嗓子疼,想着花茶会润喉滋脾。我过去打开一看,还有很多包,就问:“怎么没泡呢?”

④她抬头望了我一眼,继续低头包饺子。“白开水就行了,冲茶多麻烦啊。”“那包饺子不麻烦吗?白开水泡点饭不是更省事吗?”我对她的这种矛盾说法不依不饶。

⑤母亲回道:“你回来了做什么都不麻烦,我一个人哪怕是喝茶都觉得费工夫。”我没有答话,实在不知道如何回应这份她觉得理所当然的疼爱,我既心暖又心疼。

⑥平日她一人在家的时候,若不是过节的日子,很少煮肉烧鱼,常常是炒点自家长的蔬菜,烧一个汤便能完成一日三餐。耗费时间精力的,如包饺子、擀面、烙饼之类,她更是不愿意忙的。

⑦可我回来了,她必然是要大肆在油烟里做各种吃的,从不怕麻烦。回到家的第二个晩上,她捧岀田里留的最老的南瓜,切开,打算烙南瓜饼。她笑意浓浓,拍着瓜给我看:“南瓜越老越香,特意给你留着,做南瓜饼的手艺可是从你外婆那里学来了。”听她得意的语气,我真觉得她好像一个等着被夸的孩子。然而我知道,做南瓜饼耗时费力,光站在灶台边一个个煎就需一两个钟头。

⑧母亲愿意用整晩的时光去为我做南瓜饼,她说每次吃都会想起外婆,每次做出来都会想是否和外婆曾经为她做的一样。我知道,她是想我以后吃到南瓜饼也会想到她,吃不到就会深深想念,她想将她做的味道烙进我的生命里,念念不忘。

⑨我看着母亲用勺子一点点将南瓜肉刮下来,那逐渐堆砌的南瓜肉儿卷着边,在瓮盆里精致得很,仿佛是艺术品。再将鸡蛋打在南瓜肉里,放上切好的一堆碎葱,然后撤上盐、倒上豆油、添点味精。这时去看瓷盆里的南瓜,大片的黄配上新鲜的绿色,没有被破坏的鸡蛋就像娃娃躺在上面,单单去看,我就觉得世界的幸福应该都汇聚在那了。

⑩母亲让我起火热锅,她则将面粉散落在南瓜肉里,和配料搅拌在一起。“我们一会儿就可以尝到香喷喷的南瓜饼了,明天中秋节,还可以盛两个放盘子里祭月亮……”母亲站在灶边等着锅热,往窗外看着那轮已经渐圆的月亮,她应该是挺开心的,这个中秋不再是一个人过了。

⑪我很享受这样的时刻,母亲在锅边用勺子一个个烙着,锅里的南瓜裹着面粉一点点变得金黄,散发出沁人的香,她的脸上有着满足的笑容,说着一些寻常的话。我添着柴火,时不时跑到她身边,眼馋着锅里的南瓜饼,嗅一鼻子的南瓜香,体会着油烟里的她的快乐。外面的月亮就安静地照着屋内的我们。

⑫待第一锅的饼熟了出锅,母亲就用筷子夹了一块让我张嘴尝。她常说“孩子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始终是孩子”,所以我就真像一个孩子接受着她的宠溺。母亲做的南瓜饼,有着整个秋天的味道,带着烟火里的深情,无声无息就入了生命里。

⑬月亮已经升至树梢,皎洁圆润,安静地照着屋内的我们,村子里一片宁静和清凉。满满一盆的南瓜饼在屋内散发着清香,我们边烙边吃,早就吃不下了。全部烙好后,母亲收拾碗筷,洗刷锅盆,这才发现刮南瓜肉的时候太过用力,手指都划出了小口子,沾水了会隐隐作疼。我说:“给你吹吹吧,再贴上创口贴,怎么那么不小心呢?”

⑭母亲憨憨地笑着:“忙着做好吃的,一点儿部没觉得。你回来了我高兴,一点儿都不疼。”她身上满满的南瓜香,还有岁月静好的味道,一并让回家的我感到心安。

⑮母亲在,家才是我日夜思念的地方,她做的所有饭菜,今生难忘。我会永远记得母亲在烟火里给我的疼爱,带着温暖走过日后的岁月。

1.请赏析第⑦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2.文中多次描写月亮,有何作用?

3.请结合全文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

4.文中第④⑤自然段,母亲的话看似矛盾,实则在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

 

1.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母亲做南瓜饼时慈爱、高兴的神情,表现了对孩子深深的爱,深化了主旨,天下的母亲都一样的为子女无私奉献,并希望这种爱能传承下去。 2.文中多次写月亮,属于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村里月色的美丽皎洁,营造出舒适、宁静、和谐的氛围,烘托出我和母亲在一起时其乐融融的喜悦心情,让全文有了岁月静好的诗意,有了亲情让人心安。(意思对即可) 3.朴实清瘦、节俭随意、疼爱子女、无私奉献、勤劳能干。(答出3点,意思相近即可) 4.母亲一个人在家,生活简朴随意,连泡茶都觉得麻烦,对自己从不上心,但她对子女却从不怕麻烦,为子女做各种吃的;这看似矛盾的话实则体现了母亲细腻而深沉的爱,讴歌了对子女无私奉献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要找到赏析的点,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人物描写角度等。划线句子“拍”和“南瓜越老越香,特意给你留着,做南瓜饼的手艺可是从你外婆那里学来”可知是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细致地描写出母亲的慈爱,流露出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以及希望孩子能将这种爱传承下去的情感。 2.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写月亮的“皎洁圆润”表现景色优美,渲染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说明“我”陶醉于母亲在月光下做南瓜饼情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母亲晚上为“我”包饺子,不顾“我”的反对坚持做南瓜饼,可知对疼爱子女;“平日她一人在家的时候,若不是过节的日子,很少煮肉烧鱼,常常是炒点自家长的蔬菜,烧一个汤便能完成一日三餐。”可知节俭随意;“可我回来了,她必然是要大肆在油烟里做各种吃的,从不怕麻烦。”可知勤劳能干。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要善于从句子表面理解深层的含义。母亲自己在家冲茶都嫌麻烦,只喝白开水;当“我”回来时,包饺子都不怕不麻烦。看似矛盾的话语里,包含着对孩子多少的爱啊!体现了母亲细腻而深沉的爱,讴歌了对子女无私奉献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2.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3.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世间愚人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得一车                              (2)诣卖之

2.文中画横线句子体现了长者子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从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简析诗中“凌”字的妙处。

2.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物喜              可一战

B.而或长烟空          鼓作气

C.把酒风              执策而

D.异二者之为          以为死,或以为亡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查看答案

    怀疑与学问(节选)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便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选文中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用一句话概括出事例论据。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下面这则链接材料能否充当理论论据。

(链接材料)明代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