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要命的书 ①我常常怕枕边摞得高高的书掉下来,把我砸个半死,甚至一命呜呼。 ②这惧...

    要命的书

①我常常怕枕边摞得高高的书掉下来,把我砸个半死,甚至一命呜呼。

②这惧怕由来已久。小时候家里房子小,墙上钉上两根铁杆,架上块长木板,书一摞摞地堆在上面,顶到了屋顶。我们个子小,须站到桌子上才能够到书。书平放着,只能看到切口,看不到书脊,就一本本抽出来翻。书本来就不多,抽完一摞就记住了名字,单看厚薄就知道是哪本书。只是在抽底下的书时,用劲一拉,整摞书便扣在脑袋上,落得个灰头土脸。要是给函装的书砸了,头上肯定会起个青包。那函多是爸爸自己做的,不用硬纸板,用的是木板,耐摔。父母吵架,并不动手,妈妈的火上来了,会用木棒将木板子掀起来,只听轰天的霹雳过后,那些书便从天堂被打到地狱,残鳞败甲落了一地。这是绝招,老头子只好耐着性子一本本收拾,一张纸片都舍不得丢,收拾完了,气也消了,看着自己这些久经考验的命根子,发呆。

③待我上了大学,在图书馆陡然见了那么多好书,都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皓月当空的古今圣贤的作品,就一本本往屋里搬,借只能借 3 本,啃得动的立刻啃掉换新的,啃不动的就多留几天,搁在枕边伴我入梦,真盼着夜里一缕精魂袅袅飘入灵府,通我心窍,启我智慧,让我通体发光。可惜,让我通体发光的还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了书店,见到这些啃不动的书立刻买下,还掉公家的。不多时候,床上便摞满名著,特别唬人,我乐的是我终于有了这些耐用消费品,现在放在这里,更像是我的睡床之宝、知识权威,不仅让我静穆庄严,也引得不少人纷纷在床头立起知识神龛,每夜临睡前翻上几翻,算是拜了大礼,像是基督徒饭前的祈祷。然后找上一本好看的过瘾。这些书依旧威严地躺在那里,而且越摞越高,我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个个都可敬可爱,却又不知道怎样去获得这些书的青睐,既不用功,又想个个都爱,不可能的事。读到天花乱坠,醍醐灌顶的时候也有。这时,就痴痴地想个不休,觉得自己做了这些书的主子,很神气了几天,争论时底气也壮。可过不久翻到让我开窍的地方,竟又是山重水复,雾气茫茫,不觉呆了,不知是我错了,还是这些大师老奸巨猾,戏耍无知顽童。久而久之,我们也不敢造次了,有文字处多留住眼,有可想处多定些神。书多没处放了,就与同学一道去建筑工地,每人偷一块脚手架的长木板,白纸包好架在床上,将这些书供奉起来。哈,那真是知识的银河,璀璨的群星,他们主宰着知识的星空,我们须仰视才看得见。

④毕业时,大包小包多是书。虽听说有人大发牢骚,说书又重又沉,可真正把书卖掉的并不太多。对着提着麻袋收书的小贩,他们都很吝啬,常让小贩扫兴而去。一位即将奔赴沿海经商的同学,恋恋不舍地将一本本书精心放在箱子里,我还从未看到他这么珍惜书。那里面有一套几乎全新的黑格尔著作,特别扎眼,国内出的译本几乎他都全了。他抚摸了许久,最后还是说:“老黑,走吧”。那神情像是和黑格尔商量一同下海。

⑤如今,我还是掉进了文字之海。整日满眼都是字,书是越读越多,头发是越读越稀,眼是越读越坏。读完了就把字拿来卖,依旧是书生的那一点点能耐。只是经过的事变成的字,如焊进脑子里,不像在海中游乏了,上岸抖落一下便抖尽水珠。这是肉中的血,汗里的盐,想抖落也抖落不掉。看看别人入这海,入那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也时常乱自眼来,恨从心生,恨这些劳什子的书强行让人选择一条出路很远的生活方式。可恨到晚上,头一靠床,手就不自觉地拿起一本书,读下去,读下去,便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⑥东坡先生有喻,南人识水而不溺,北人入水则沉底。识得书性,入得字海,也算有海可入。有舟楫之便,击水之乐,狗刨几下,也淹不死,何必舍筏登岸。

⑦看来,那高高摞起的书还是把我砸中了,而且砸得服服贴贴,欲罢不能,这要人命的书呀!

1.根据提示,依次填写出“我”对书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敬爱书―→恼恨书(或:珍惜书)―→_______________

2.批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为文中第⑤段画线句作一份批注(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子内容、表达情感、心得体会等角度均可)。

只是经过的事变成的字,如焊进脑子里,不像在海中游乏了,上岸抖落一下便抖尽水珠。

3.请简析文章开头和结尾 “砸”的含义及作用。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内容的理解。

 

1. 惧怕书 痴迷书 2.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把写成的文字比作焊进脑子的东西,把生活中容易被忘却的事情比作抖落的水珠,形象生动地写出书对自己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突出了自己对书的喜爱程度之深。 3.含义:开头的“砸”是实指,是“击”“打”的意思,指的是重物从高处落下;结尾的“砸”是虚指,突出强调书对“我”的吸引力,让“我”沉迷其中欲罢不能。作用:首尾呼应,更突出了书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书的挚爱,深化文章主旨。 4.读书是无止境的,不能浅尝辄止,只有“多留住眼”“多定些神”,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意思对即可。) 【解析】 1.通读文本,把握文本脉络。文本开始写我小时候对书的惧怕,接着写上大学时的我,结合“现在放在这里,更像是我的睡床之宝、知识权威”“个个都可敬可爱”,可以看出我对书的敬爱;然后写毕业时,我们虽然都抱怨书多,但没有人将书卖于小贩,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书的珍惜;最后写现在,我可谓是掉入了书海,结合文章第五、六段的描写,可见我对书的痴迷。 2.根据提示分析,本题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首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情感即可。把“写成的文字”比作“焊进脑子的东西”,把“生活中容易被忘却的事情”比作“抖落的水珠”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 3.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看,开头的“砸”是其本义,是指重物从高处落下而击中;结尾的“砸”很明显是虚指,指的是书对自己的吸引力,自己对书的喜爱。两个砸字,分别出现在文章的首尾,很明显是在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表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书的情感不断的加深,以此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4.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画波浪线句子强调,读书时要“多留住眼”“定住神”,根据我们自己的读书经历可知,这是强调读书时要多思考,要专注,只有这样方能读懂书,吃透书中的内容而有所得。根据这一理解整理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有一个真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个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个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总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个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感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读书可以改变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⑥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1.下列关于本文中心论点的阐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B.这个世界需要你。

C.这个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 D.这个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需要什么样的人。

B.第②段先提出观点,接着列举了布鲁诺等人的事例,证明观点;最后,从反面论述了放弃对真理追求的读书的危害。

C.“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D.第④段中针对“读书可以改变人”的观点列举了商鞅、钱伟长、郭明义等人的事例加以论证。

 

查看答案

    ①今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口有70亿之多。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 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它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电子技术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你是否认识到自己就是那个唯一的人呢?

1.下列有关第②段画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人类DNA包含的碱基对个数。

B.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人类在基因上显示的差异很小。

C.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又突出说明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D.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人类在基因上显示的差异虽小,但碱基对个数却很多。

2.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说,“所以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这里的“这一切”包括DNA、长相、指纹、耳朵等,但不包括步态。

B.基因决定了你不同于其他人,这些不同和差异性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身材、指纹和步态等。

C.基因从根本上决定了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根据基因来判断他人是谁。

D.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解说人类个体独特性的表现内容。语言客观平实,浅显易懂。

 

查看答案

(甲)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诗人杜甫。②徂徕:山名。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楚地进入荆门的壮阔景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充分体现李白“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C.(乙)诗“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中的“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杜甫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

D.(乙)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2.(甲)(乙)两诗同为送别诗,虽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       惠:同“慧”,聪明

B.朔东             厝:放置,安放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鲁公园               治:修建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始一反 B.置土石

C.无陇断 D.又何忧

3.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B.鲁公做事举棋不定,畏手畏脚,修园终究搁置。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想成功,唯有果断行动,切忌犹豫不决,

C.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甲)文中“达于汉阴”的“阴”是指的汉水的“北岸”。

D.后世将愚公作为坚定不移改造自然的代表,我们现在称锐意进取改变现状的人为新时代的“愚公”。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请从下面名著人物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按表格内容,为其制作一张人物档案卡片。

毛泽东 江姐 武松 范爱农

人物

 

出处

 

精彩语录

 

典型情节

 

性格点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