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 所有黑暗;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 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 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 一份甜蜜。
A.照亮 增添 滋润 酿造
B.增添 酿造 照亮 滋润
C.照亮 滋润 增添 酿造
D.滋润 增添 酿造 照亮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取决 油然而生 粗犷(guǎng) 翻来覆去(fù)
B.感慨 花团锦簇 贮蓄(zhù) 莅临人间(lì)
C.化妆 小心翼翼 企盼(qǐ) 混为一谈(hùn)
D.分岐 美不胜收 吝啬(sè) 着落(zháo)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青春路上,成长花季,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经历从不懂到懂得的过程。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傅永列传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皆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让:责备。②报:回信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下车引之 D.康肃笑而遣之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敬辞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非复吴下阿蒙
C.唯傅修期耳 D.待君久不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4.吕蒙和傅永才略长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两文的画线句,在表现人物的才略上运用了什么相同的手法,请分析。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
元稹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②,忽惊身在古梁州。
(注释)①李十一:即李杓直。元九:即元稹。写此诗时,白居易在长安,与李杓直一同到曲江、慈恩院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远去他乡的元稹,写下此诗。②排去马:安排离去的马匹。
按要求完成以下关于这两首诗的讨论。
起来,中国!
余秋雨
1937年7月10日,萧伯纳的寓所。再过两个多星期,就是萧伯纳81岁的生日。这些天,预先来祝贺的人很多,他有点烦。
今天的他,似乎德高望重,社会的每个角落都以打扰他为荣。他尽量推托,但有一些请求却难以拒绝,例如捐款。
他并不吝啬,早已把当时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八万英镑,全数捐给了瑞典的贫困作家。但他太不喜欢有人在捐款的事情上夹带一点儿道德要挟。对此,他想有所表态。
正好有一个妇女协会来信,要他为一项活动捐款,数字很具体。萧伯纳立即回信,说自己对这项活动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因此不捐。
他回信后暗想,随便她们怎么骂吧。没想到过几天收到了她们的感谢信,说她们把他的回信拍卖了,所得款项大大超过了她们当初提出的要求。
“还是被她们卷进去了。”他耸了耸肩。
对于直接找上门来的各种人员,仆人都理所当然地阻拦了。因此住宅里才有一份安静。但是,刚才他却听到,电铃响过,有人进门。很快仆人来报: “那个您同意接见的中国人黄先生,来了。”
前来拜访的黄先生就是黄佐临,1925年到英国留学,先读商科,很快就师从萧伯纳学戏剧,创作了《东西》和《中国茶》,深受萧伯纳赞赏。黄佐临曾经返回中国,两年前又与夫人一起赴英,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莎士比亚,并在伦敦戏剧学馆学导演,今年应该三十出头了吧?这次他急着要见面,对萧伯纳来说有点突然,但他很快猜出原因了。
据他的经验,这位学生不会特地赶那么多路来预祝生日。原因应该与大事有关:《泰晤士报》已有报道,3天前,7月7日,日本正式引发了侵华战争。
萧伯纳想,中国、日本打起来了,祖国成了战场,回不去了,黄先生可能会向自己提出要求,介绍一个能在英国长期居留的工作。当然,是戏剧工作。
萧伯纳边想边走进客厅。他看到,这位年轻的中国人,正在细看客厅壁炉上镌刻着一段话,他自己的语录。
黄佐临听到脚步声后立即回过头来,向老师萧伯纳问好。
落座后,萧伯纳立即打开话匣子:“7月7日发生的事,我知道了。”
“所以,我来与您告别。”黄佐临说。“告别?去哪儿?”萧伯纳很吃惊, “回国。”黄佐临说。
“回国?”萧伯纳更吃惊了。顿了顿,他说:“那儿已经是战场,仗会越打越大。你不是将军,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
黄佐临一时无法用英语解释清楚中国文化里的一个沉重概念: “赴国难。”他只是说:“我们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多数会回去。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
萧伯纳看着黄佐临,好一会儿没说话。
“那我能帮助你什么?”萧伯纳问,“昨天我已经对中国发生的事发表过谈话,4年前我去过那里,认识宋庆龄、林语堂,他们的英语都不错。还见了一个小个子的作家,叫鲁迅。”
黄佐临点了点头,说:“我这次回去,可能回不来了。您能不能像上次那样,再给我题写几句话?”
“上次?”萧伯纳显然忘记了。“上次您写的是:易卜生不是易卜生派,他是易卜生;我不是萧伯纳派,我是萧伯纳;如果黄先生想有所成就,千万不要做谁的门徒,必须独创一格。” 黄佐临背诵了几句。
“想起来了!”萧伯纳呵呵大笑,“这是我的话。”
说话间,黄佐临已经打开一本新买的签名册,放到了萧伯纳前面,说:“再给我留一个终身纪念吧”。
萧伯纳拿起笔,抬头想了想,便低头写了起来,黄佐临走到了他的后面。
萧伯纳写出的第一句话是——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写罢,他侧过头去看了看黄佐临。黄佐临感动得深深点头。在七七事变后的第三天,这句话,能让一切中国人感动。
萧伯纳又写了下去——如果你有毅力和勇气,那么,使未来的盛典更壮观的,将是中国戏剧。
黄佐临向萧伯纳鞠了一躬,把签名册收起,然后就离开了。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前面部分以大量的笔墨写萧伯纳捐款的事,有何作用?
3.文章两处写萧伯纳的吃惊,请说说他吃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萧伯纳很吃惊。
(2)萧伯纳更吃惊了。
4.从选文看,黄佐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 如果你有毅力和勇气,那么,使未来的盛典更壮观的,将是中国戏剧。”谈谈你对萧伯纳题写的这两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