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中通过描写“我”幼年时一段看戏的往事...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中通过描写“我”幼年时一段看戏的往事,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B.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C.《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选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D.《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记”是表示文体,这两篇古文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D 【解析】 D.《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并不在“唐宋八大家”之中。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B.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非常熟悉的。

C.在中国传统教育典籍里,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

D.蝴蝶纵有千般不是,还是有一桩长处:不作室中物!飞,则飞于野;舞,则舞于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

B.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C.体验生活、留意生活、提炼生活,抓住有意义的素材,捕捉真切的情感,澄清模糊的认识,一定会写出好的作文。

D.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然落下,一滴一滴,淅淅历历,飘飘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朦、若有若无、若既若离的水墨画的,朦胧且迷人。春雨婀多姿,巧笑倩兮,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    ,没有冬雨的    ,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的雨窝。春雨从来不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总是执着地投入,让土地    ,让世人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然(qiāo)  飘飘洒( B.的()   婀nuó

C.)    密密匝( D.怨(mái)  贫

2.文中画线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淅淅历历 B.若既若离 C.烟雾迷朦 D.干燥

3.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内容,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冷酷  ②守候和感动  ③留恋和感叹  ④忧愁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体特征鲜明;(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 , 然后完成小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A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B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文中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

A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B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