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艾美·居里《美丽的颜色》)

你对“乐”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那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我在倾听中得到快乐 我喜欢独处,我独爱于春暖花开的时候,寻得一个好去处,静静的倾听,倾听花开的声音。 在纷繁多变的红尘中,在世俗的枷锁中,我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寻瞬间的永恒,甩掉所有的思绪,让大自然的美丽,来化解自己心灵的疲惫,从中得到那瞬间的快乐。 昙花是生命短暂的代表,她的辉煌只是匆匆一瞬,但是她却在关键的时候开花。她告诉我生命的辉煌,虽然只是一瞬,但是却很真实。毕竟所有的生命最终都将化做尘埃随风而去,短暂的真实如同流星匆匆而过,却又在旅途中刻下一道道轻轻的痕迹,随即掩埋在时间的洪流中。每一个生命,都渴盼哪怕只是瞬间的注目。于是我知道了,生命不在乎有多长,而在乎有意义,碌碌无为的百年,还不如辉煌的一瞬,因为这瞬间的快乐,可以影响一个人整整的一生。 在烈日下,太阳花独自一个在炽热的盛开,她似火一般地燃烧,燃烧着她心中的激情,从不因为这恶毒的环境而抱怨、气馁,而是越照越烈,她用花瓣的水滴,给这个难熬的午后带来几许清凉。她不在乎有多少人为她驻足,她只是在独自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开放而快乐。 荷花,她“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她用她那粉嫩的纯洁的花瓣,告诉人们她有一颗不随波逐流的心,她有一副高洁傲岸的情操。她告诉人们君子就该这样,在距离中保持着美丽,在美丽中传递着快乐。 花开有情,花落亦有情,倾听花开花落的声音,正如倾听生命的永恒。人生是美丽的花朵,荡漾视线上的美丽亦是倾听的美丽,绽放美丽有时无须太多言语的修饰。花开,无语;花落,无语。那份炫目的美丽,从未有谁忽略过,那份悲壮的快乐,从未被人遗忘过。 花开无语,不变的逻辑,而内中真正的美丽却鲜为人知。当我们注视街头的橱窗,我们看到的是麻木、苍白与残酷的脸,在金钱与权力的角逐中,我们失去了伫立倾听的美丽,也在迷乱中放弃了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实际上是放弃了追求快乐的幸福。 学会倾听,在花开花落之声中得到快乐!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加话题作文,题目材料中给出的话题是“乐”,也就是快乐。要求写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何谓“快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很简单:感到幸福和满意。求知者会以读书为快乐,贪玩者会以泡吧为快乐,有志者会以追求为快乐,无为者会以享乐为快乐,仁爱者会以山林为快乐,智慧者会以溪水为快乐,淡泊者会以宁静为快乐,显达者会以热烈为快乐;饥肠辘辘的人视饱餐一顿为快乐,无衣御寒的人视享受阳光为快乐,囊无分文的人视腰缠万贯为快乐,身处逆境的人视一帆风顺为快乐,漂泊流离的人视家人团聚为快乐,失去父母的人视拥有亲情为快乐;海伦•凯勒定会把获得三天的光明作为最大的快乐,史蒂芬•霍金定会把走下轮椅作为最大的快乐,陈景润把计算枯燥无味的1+1作为最大的快乐,孔繁森把情洒高寒缺氧的西藏作为最大的快乐,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的“非典”患者把健康作为最大的快乐,一些创业路上走出来的成功者把回忆当年的艰苦创业作为最大的快乐……思路提示:如拟题为《我在倾听中得到快乐》文首点明自己喜欢独自,喜欢倾听花开的声音,并从这种声音当中得到了难以言说的快乐。主体部分具体表现自己从倾听中获得的了哪些快乐,可以写昙花的开放,写太阳花的开放,写荷花的开放,表现出自己从中得到的快乐。文末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从花开的声音里听到了快乐,与首段相呼应,并点题,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班级以“周末补习的利与弊”为辩题组织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以辩手的身份陈述己方观点。

 

查看答案

这两首写了“雨”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喜雨

[明]朱曜

一犁春雨润新田,小犊还宫老牸眠。

笑摘园蔬漉村酿,夜灯儿女说丰年。

雨夜

[宋]项安世

夜雨疏窗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注释]①牸(zì):母牛。②漉: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佳木而繁阴    _______              (2)太守谁  _______

(3)又号六一居士  _______              (4)乎日中者也  _______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日中者也            颓然其间者

B.吾一翁                醒能述文者

C.是岂不六一乎          酿泉

D.吾因知名不可逃        醉翁意不在酒

4.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5.欧阳修先后为自己取了两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这两个号的由来分别是:__________(请用文中原句回答)。从两篇选文看,欧阳修其为人上____,为政上能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⑥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⑧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者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iPod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

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因此,老师在上课时适当板书,有助于学生记忆。

B.朗读之所以有助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是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C.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但并不是对所有情况适用。

D.记忆分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材料三主要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三则材料,你认为要怎样才能保持更长久的记忆?

3.根据材料二,得出两条有意义的结论。

4.材料三第②段中,举了两组受试者参观教堂后测试记忆力的实验,这两组受试者在参观时的任务有何不同?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

5.现在有8个词语:后座、麻雀、呼呼、傍晚、爸爸、学校、宠溺、回头。请你根据材料相关知识,说说要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记住这8个词语?并写出这么做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1.文章③~⑤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模仿第⑥段画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