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1)艾青是中国现当代诗人,《________》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20 世纪30 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_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_”的歌手。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______)
A.艾青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后来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曾被捕入狱。
B.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赞美“雪”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雪”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雪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D.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是在1978年以后,《鱼化石》《光的赞歌》就写在这一时期。
E.“忧郁”是渗透了诗人艾青的灵魂,一方面与他的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与时代有关,这种忧郁体现了他消极的一面。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
②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
③__________,郁郁青青。
④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
⑤诵读古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行路难》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宏伟抱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新陈代谢的规律,表达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园里静谧的湖水、惬意的沙滩与旁边的文化墙浮雕相得益彰,让人流连忘返。
B.特朗普近来的诸多决定引发国际舆论的反对,他似乎要让美国与全世界分道扬镳。
C.七十年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懈奋斗,才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D.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力争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经典咏流传”吟诵活动中,同学们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B.“厉害了,我的国!”这是无数中华儿女对祖国发展成果的由衷赞叹。
C.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D.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我喜欢秋天,透过窗líng,看着广mào无垠的天空,huǎng若自己跟随大朵大朵的白云飘yì,给我无限遐想。
中国科学家破解2.5亿年前的世纪“谋杀案”
在生物演化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大灭绝”事件,几乎使地球生物界回到原始状态,这就是著名的“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大灭绝呢?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延安教授团队研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是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的重要环境因素。
案件重现:二叠纪末大灭绝——众多生物“蒸发”
生物化石记录表明,5.4亿年前地球上共发生了5次显著的生命灭绝事件。其中,发生在二叠纪末的灭绝事件是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生命灭绝事件。“其灭绝过程的特征是规模大、时间短、灭绝后生命系统的复苏极其缓慢。”沈延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他表示,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造成了80%以上的海洋生物的消失,比如珊瑚、三叶虫、放射虫;也造成了75%以上陆地生物的消失,比如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动物。就灭绝物种的规模而言,比发生在大约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灭绝事件更严重。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之后,生命系统的完全恢复大约持续了500万年。
“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一直是自然科学的重大问题。研究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的原因使我们对过去的生命演化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讲古论今,它也为我们预测未来地球环境和生命系统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沈延安说。
嫌犯一:坏脾气的大反派——火山爆发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火山爆发是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真正的“罪魁祸首”。
比如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格拉斯比教授的研究小组就认为造成此次大灭绝的原因是巨型火山的爆发。与此同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团队的研究也证明了此次生命大灭绝与火山爆发有关。通过采集、分析距今约2.52亿年的生物化石及保存它们的地层,研究人员还原了这次生命大灭绝的过程:西伯利亚等地火山爆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与有害气体,又与超大陆聚合导致的其他因素耦合,致使地球环境恶化——全球变暖,海洋缺氧,大量生物灭绝。
嫌犯二:一箭双雕的杀手——大陆风化作用
沈延安课题组也赞成是西伯利亚火成岩省的喷发诱发了此次生命灭绝,但他们指出,大规模火山喷发只是扣动了生命灭绝的扳机,而大陆风化作用,则加速了射向二叠纪末生命的子弹的速度。
所谓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大陆风化作用的增强将生命营养元素,比如磷、氮、硅等带入海洋,促使海洋的初级生产率增高和海洋的富营养化等,这类似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现代近海海域和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而这些生物和化学过程又消耗了海洋中大量的氧气。因此,这是造成海洋缺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海洋的缺氧可以直接导致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大量灭亡。”沈延安说。
嫌犯三:深藏不露的奸细——海底可燃冰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外,还有人认为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的“凶手”是海底可燃冰的快速分解。海底可燃冰主要指埋藏于海底沉积物中的甲烷,由于海水的巨大压力,它们在300—500米的深处能够稳定存在。但是,如果压力突然减小,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甲烷就会迅速释放到海洋和大气中,在大约10—20年的时间内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由此引起全球变暖,导致生物灭绝。
但是沈延安指出:“在二叠纪末期,引起‘可燃冰快速分解’的地质因素主要是海平面的突然降低。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海底可燃冰的快速分解是局部的,它可能是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的因素之一,但绝不是主导因素。”
相关链接:在浩劫中逃出生天的生物
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给世界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但即便环境再险恶,仍有少数陆地和海洋物种成功活了下来。
“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虽然破坏性巨大,但是也留下了巨大的生态空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沈树忠说,“这也为接下来的三叠纪的陆地、海洋生物,甚至为很快出现的地球霸主——恐龙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机遇。”
(摘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试在第二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2.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至少列举三种。并试着结合文中语句,任选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
4.在沈延安教授看来,探究这次生命大灭绝事件的原因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